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本质是履行会计职能的一种确定价值运动量值的技术手段,一般由三个计量要素构成:计量客体、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其中最重要的是计量属性要素。计量属性(MeasurementAttributes)是指被计量对象的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对象往往有多种特性,因而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12月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  相似文献   

2.
一、计量的基本问题 会计计量是要确定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金额,而金额又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因此,从概念上讲,计量一般涉及计量单位的确定和计量属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梁文  戴新民 《会计之友》2008,1(2):11-14
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阶段.本文从会计目标出发研究会计的计量属性,通过对各种计量属性的研究得出在"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会计目标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与会计计量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会汁计量与会计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货币金额。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在会计确认和报告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计量本身主要包含着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这两个关键因素,二者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环节,它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构成.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上,除非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否则计量尺度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名义货币,所以在会计计量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计量属性.本文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企业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是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的前提。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环境会计的要素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然后分析了企业环境会计的要素计量方法,最后确定了各种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会计计量,就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与会计的基本功能紧密联系,因此必然要受到会计系统自身理论的影响和其他作用于会计系统的理论的影响.从影响的广度及深度来看,会计系统内的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假设理论,会计系统外的产权理论,对会计计量理论的计量思想、计量要素、计量尺度、计量模式、计量范围、质量特征等都有引导或决定的作用.可以说,这三个理论撑起了会计计量理论体系的大厦.一、会计目标理论对会计计量的影响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会计报告是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的载体.只有定量化的信息才能直观地、大量地被提供,并易于被理解和比较.会计目标的这一要求奠定了计量在会计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会计计量属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的要素而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是确保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会计计量是选择合理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也称会计计量的基础,是指被计量客体的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或者是必须定量或计量的某一经济交易或会计要素的特性或外在的表现形式。在财务会计中,  相似文献   

9.
会计计量误差及其对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当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饱受争议,使学术界对不同会计计量属性问题的讨论又一次升温.沿用Sunder的思想,可将会计计量值作为一个普通的计量经济学估计量,从而把各种会计计量属性统一到同一框架之下,借用均方误差的大小来衡量会计计量的质量;通过分解会计计量误差,再结合公允价值在估值过程中所依赖的三种不同层级输入变量在会计计量误差方面的差异,可得出在未来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设计中应当注意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质疑与争论。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放大作用,而非金融危机的根源,即便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也不能解决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先进的,能够反映资产、负债的本质的计量属性,是不能够被摈弃的。但通过金融危机也使人们认识到执行公允价值的难度,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有关公允价值会计、评估体系,为公允价值在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计量必须面向现在和未来,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和多元计量单位。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现值计量和多元计量单位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假设,从采用现值计量和非单一货币计量均存在利弊的现实和适应新会计环境的需要出发,理应采用复合会计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会计计量的核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要能够保证其计量结果的公允性,每种计量属性的公允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透视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的关系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的本质,可以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会计在选择计量属性上的目标导向,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在会计计量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计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会计的单一计量属性受到冲击,会计学界加以探讨的计量属性也日趋增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软体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按历史成本反映的账面价值已严重偏离了其市场价值,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起源于美国,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世纪之交,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也把公允价值摆到了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下,全面运用公允价值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剖析传统计量模式的种种缺陷,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实务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理论和方法体系,促进我国会计人员规范运用公允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危机与会计计量的关系入手,依次对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实质和资产的真实价值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风险问题展开模型分析,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和启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大量公允价值的计量,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作为并列的计量属性.但关于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会计界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公允价值是综合性的会计计量目标,是每种计量属性追求的最高目标.基于此,在阐述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所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从实现条件、形式方面分析其作为计量目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职能,而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中的关键。本文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我国目前的会计计量属性的类型、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中的定位、衡量各种计量属性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的探讨和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职能,而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中的关键。本文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我国目前的会计计量属性的类型、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中的定位、衡量各种计量属性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的探讨和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会计计量模式经历了"以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为核算原则"和"以历史成本为核心,五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发展阶段。越南会计计量模式也经历了"单一的实际成本计量模式"和"以‘原价’计量为核心,适当引入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的发展阶段。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价")为核心计量属性,仍是两国会计计量的共同点,两国在计量属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量模式的完善程度及其运用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一、会计计量模式与资本保全观 会计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有机组合的方式。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是与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密切相关的。 根据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当资本按名义货币单位定义时,利润代表了这一期间内名义货币资本的增加。因此,在这一期间内所持有资产在价格上的提高,通常称为持有利得,概念上称之为利润。然而,这只有到发生交换业务使得资产被处置时,才  相似文献   

20.
按照计量的实质内容不同,会计计量可分为劳动属性价值的计量与非劳动属性价值的计量。基于财务业务协同的会计计量应始于商业交易开始阶段。文章从对传统会计计量存在问题的评析入手,揭示会计计量的内容与本质,在阐明会计计量科学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几个相关问题,以期对人本会计实施中成为障碍的计量基础理论问题有一个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