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曹琳 《中国市场》2013,(46):136-137
随着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农产品零关税协议的落实,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农产品流通明显加速发展,市场争夺更为激烈,尤其是水果市场给中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严峻挑战。但是,中泰两国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两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贸易互补性。本文通过对中国与泰国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如何发掘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采取何种措施来更好地应对农产品零关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越南的经贸关系由来已久,两国是近邻,自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频繁。中国与越南又同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在自贸区建成后,两国之间的往来便更加密切起来。其中,机电产品是较为主要的贸易对象,对于中越机电产品的贸易不容忽视。通过对中越机电产品贸易数据进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中越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日本双边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利用200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一系列指标,对中国和日本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结论: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上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两国发展双边贸易,可以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4.
李洋 《市场论坛》2011,(11):16-17,15
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迅猛,关于两国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不断开展,中澳两国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文章通过分析两国间的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定量地说明了中澳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及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中国和印度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结构特点的分析,研究了两国农产品贸易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互补性;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间和产业内互补的不同角度,分析了双方具有潜在互补性和较大贸易容量及紧密贸易联系的农产品,以揭示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表明,中印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在现实贸易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两国农产品贸易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迅猛,关于两国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不断开展,中澳两国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文章通过分析两国间的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定量地说明了中澳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及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老挝成为了中国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一个关键点。并且,中老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本文在CAFTA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和老挝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现状、以及两国在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双方贸易合作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对于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等一系列指标,对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和加拿大两国之间的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互补关系。同时,中国对加拿大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竞争提升效应,加拿大对中国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市场扩大效应,两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加拿大作为贸易大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两国在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都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前景广阔。自然资源合作增长快、工业剜成品领域互补性强、技术合作和服务贸易领域机遇良好。在目前机遇与障碍并存的情况下。两国之间唯有彼此重视与对方的贸易关系,才能克服自身市场存在的不足,赢得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RCA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相似度指数等工具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创意商品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创意商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就互补性而言,中国与新加坡创意商品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和其他东盟主要国家在工艺品和新媒体上互补性较大。就竞争性而言,中国与新加坡创意商品贸易的竞争性相对较小,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在世界创意商品市场上的竞争较激烈。因此,中国要充分利用与东盟创意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增加彼此产品的差异性,促进双方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中美家畜产品进口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国主要家畜产品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性,猪肉互补性较强,牛羊肉互补性较弱,影响中美两国家畜产品贸易的因素有中国主要家畜产品产量、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由此,提出提高国内家畜产品产量、加强全球家畜产品市场监测和提高通关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邵亚申  丁赟 《价格月刊》2012,(12):40-43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工业转向服务业,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并成为服务产业和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领域。对2000年~2010年中、日、韩三国时间序列数据的RCA指数计算以及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中存在着互补性和竞争性:当中国作为出口国时,与日本的贸易具有比较大的互补性;当中国作为进口国时,与韩国的贸易具有比较大的互补性,且中日两国的服务贸易竞争性要大于中韩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竞争性。总体上,中国在三国服务贸易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贞妍 《商业时代》2012,(16):43-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服务贸易作为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和韩国同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彼此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关系,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此背景下,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分析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十分重要。本文以中韩两国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各自服务贸易的特征及问题,并且分析两国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黑龙江对俄罗斯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且存在强劲增长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黑龙江与俄罗斯在贸易领域内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本文拟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利用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工具,定量地分析黑龙江与俄罗斯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和贸易互补性的强弱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动因在于双方存在贸易互补性。从实证角度,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分析工具的结果表明双方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显著的贸易互补性和互补类商品具有较大的出口优势和潜力,因此新疆应大力发展中转贸易,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参与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中国“能源进口陆路通道”作为贸易提升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中存在以下特点:贸易发展有阶段性、中方长期处于逆差、贸易方式单一。展望前景,两国经济的发展与互补性是促进贸易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自若 《中国市场》2012,(19):84-86
本文以贸易互补性分析、贸易结合度分析、出口相似度分析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研究中南两国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得出中国对南非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仍较低,两国贸易联系不够紧密,中南两国贸易整体上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两国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澳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现状的统计分析,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分析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结果表明中澳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性不强,农产品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但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逆差状况很难逆转。应进一步加强双边农业贸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解决争端协调机制,充分发掘两国贸易的应有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中澳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澳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利用修正后的贸易互补指数计算公式计测了中澳两国之间各产业以及综合贸易互补程度.结果表明:中澳两国各自具有极强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互不重合,大部分产业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综合贸易互补性近年来呈逐年增强之势.中澳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很大,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产品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发现,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性微弱,相反互补性却很强。中国出口相对于中亚五国进口存在互补性的农产品主要是以资本和技术为主的加工农产品;中国进口相对于中亚五国出口存在互补性的农产品主要是以土地和资源为主的初级农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