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昭颖  杜爽 《北方经贸》2014,(6):251-251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企业的用人观吻合,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准职业人",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使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实现多方互惠共赢。本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有稗益。  相似文献   

3.
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使企业和职业教育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4.
黄海焕 《北方经贸》2014,(9):230-230
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人才模式及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给了学生提前参与实践的平台。但是现实实践中,这一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校企合作不深入,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等问题。应积极通过政府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转变观念、加快校企合作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而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栅眭不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高职院校既不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支持,更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履行社会义务,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更新校企合作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处于发展的初期,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意愿强烈,但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强制力不足,高职院校与企业难以共同发展。而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十分发达且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我国应加快明确职责,发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增加基础设施,增强校企合作制度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合作和竞争日益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进程中构建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在校企整合必要性的前提下,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提出通过企业人员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和培养学生"双核"能力等途径来阐述高职学院校企整合的"双核"模式,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多功能"四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梅鹏 《北方经贸》2012,(6):178-179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探索研究有效的校企合作营销人才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营销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校企共同建立"企业商学院"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最大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企业全过程地参与,校企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制定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1.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近些年的教育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在办学上、人才供求上和院校的发展态势上都出现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相脱节,企业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大等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的特征,剖析了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地区微观服务、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环境影响四个方面行。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举措,包括加大旅游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力度,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培养模式等,有利于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转变教育机构职能,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小斌 《电子商务》2011,(11):73-74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在发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通过共同成立项目合作攻关小组、共建实践基地、共建培训中心、联合开办项目工作室等模式建立“产学联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被大部分职业院校所采纳。针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面临的一些问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校企合作作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模式,被各高等职业学校所青睐。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地位矛盾重重,校企合作的双主体问题颇有争议,概括起来,包括"主体多元化"、"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和"双主体"等四种观点。文章根据对现有关于辽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的详尽研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院校,进行关于辽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实现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苏娟 《中国商论》2020,(8):247-248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资源共享,相互的支持、相互的渗透、共同培养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林学院通过建立"校中厂"校企合作联合体建立"双向互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6.
杨冬  于晓楠 《商》2014,(32):35-35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获得迅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有助于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此情况下,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定量的分析,对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措施,同时也是社会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本文就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战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此方面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直接上岗能力,改变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脱节状态,虽很难实现理想中的"无缝对接",但力争做到"有效连接",为此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探索及求新,在这特定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益尝试,大多数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已开始主动接触企业,并了解企业所需,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加快进行专业知识更新,从而培养出更有明确针对性、更为企业所接受的各类型学员,得到了企业好评和学生的认可。基于此,文章主要就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这一论题给大家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目前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惟一可合作的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地方研究所,就能较好地解决专业师资短缺和实训基地不足等困境,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校研合作还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体,进一步促进科研与应用结合,促进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职业学校应与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服务企业、社会.酒店行业的本身特点需要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管理人才.校企联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酒店管理专业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学校的办学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