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德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工人阶级的形成。她认同并深化了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她认为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其阶级意识和阶级经历的基础之上,不是由单线的经济和技术决定的,而是包含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多元因素共同决定的。伍德指出,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揭示了在工人阶级的形成中,社会组织、物质利益构成了工人阶级形成的必备条件,日常生活则是工人阶级形成的关键领域。伍德关于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解读对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地位,以及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研究卢卡奇思想,必须思考"历史"概念的形成、内涵及其意义。通过分析卢卡奇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形成的"历史"概念,阐释其地位、实质,从而在此基础上评价指出了卢卡奇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及人化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分工、阶级关系等不同因素的考虑,并以此为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关于生态的思想逐渐的丰富起来,构建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在整个体系之下,实践的观点又充当了主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贯穿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类正是在各种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的转化,即由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视域下,对当代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变成了一种时代的、人类共同的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环境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科学中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科学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考察人本思想,认为人首先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是自然人,在改变客观自然时也改变了人自己.同时,马·恩还从人本思想上考察了劳动人、经济人、阶级人和全面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恩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分配思想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并扬弃是马克思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实现经济范畴内涵的超越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的必要环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质变的理论节点。探究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指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分配现实。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针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以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且引导国人不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蕴含着哲学思想、哲学问题和哲学研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很多哲学家对“主体性”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以先哲们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他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以实践为核心,从“现实的人”出发,最终目标是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近代哲学时期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从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引导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和创新,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当代阶级理论流派,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代国外这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阶级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简单的比较分析总结它们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的贫困以及美学的世俗转向使得经济美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美学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美和经济学的工具美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是通过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兼具美学内涵,成为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核心思想;此外,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蕴含着“简洁美”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今天,马克思经济美学思想对“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及和谐经济观的建构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财富的充分涌流"是马克思设想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理想;第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第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深刻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缘由,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开放以及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美育思想的蕴育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本源,其仁学思想贯穿于其美育思想的始终.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孔子美育思想的本质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并进而对其对现代美育的启示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孔子美育思想的蕴育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本源,其仁学思想贯穿于其美育思想的始终,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孔子荚育思想的本质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并进而对其对现代荚育的启示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蕴含了美好生活愿景的丰富意蕴。他批判了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对美好生活的阻碍,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自由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唯一源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是美好生活实现的必然前提。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美好生活向度,全面勾勒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形态,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为我国发挥制度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正石家庄经济学院赵庆元教授撰写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阐释》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览全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以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作为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的文本学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仅限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及《资本论》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思想为基础,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指出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对社会公平的认识浅薄,在经济上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在政治上因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会公平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思想为理论基础,指导我国早日建成一个公平、正义、惠及亿万人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立足当前发展现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并运用这两大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现实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作出科学解释,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前实际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作为一个不仅涉及同一产品集生产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引进与更复杂能力相联系的新产品的产业多样化进程。早期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思路与新结构经济学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缺陷,无法科学描述产业多样化的动力、次序与约束条件而失去实际意义。马克思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演化视角,揭示了不同资本是如何在追求超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为应对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推动产业多样化进程的,并将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多样化进程归于资本的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业多样化是一个由生产性劳动部门内部分化,并逐渐向生产性劳动部门在流通领域的延续以及非生产性劳动领域扩展的过程。马克思所揭示的产业多样化的机制、次序与约束条件,对当下正处于结构转型和产业多样化进程中的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有很大不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深入地分析并探讨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