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代顺康时期的浙江嘉善,词坛鼎盛,名家崛起,丁裔沆、孙蝓是活跃于这一时期嘉善词坛的两位重要词人。《全清词·顺康卷》第12册收丁裔沆词3首,丁氏《香湖草堂集》存其作81首,可补《全清词·顺康卷》之遗。《全清词·顺康卷补编》第3册收孙蚧词7首,其中“瑞鹤仙”“水龙吟”两首系宋人辛弃疾、陈亮之作,今证其误。  相似文献   

2.
《全清词·雍乾卷》收杨芳灿词297首,但尚有遗漏。从《吟翠轩词》《真率斋初稿》《芙蓉山馆词稿》《荆圃唱和集》等辑得漏收词作263首,并在系统梳理杨芳灿词集版本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各词集漏收情况。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夸饰》八处引用《诗经》成辞,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卫风·河广》、《大雅·云汉》、《大雅·崧高》、《鲁颂·泮水》等八个篇目,大致可分为隐括、引证、借字三种类型。这一方面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也是论证的需,“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物色》14处引述《诗经》,可分为以别称代《诗经》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其中以《风》、《诗》等别称代述《诗经》3处,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11处,涵盖风、大雅、小雅三个部分内容,涉及《周南·桃夭》、《大雅·板》、《小雅·采薇》、《小雅·裳裳者华》14篇作品。这不仅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更重要的是,刘勰旨在通过《物色》来展现《诗经》文学语言的最高价值,即《诗经》语言不是在为事物"命名",而是表现事物的"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陈监先的生平及其《霜红龛集校补》的几大特点,并指出陈监先以严谨的校勘方法作《霜红龛集校补》,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为研究傅山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可据、更加丰富的资料,使《霜红龛集》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说文古籀三补》是研习古文字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它在文字考释上有相当多的独到见解,对古文字考释有很大贡献.分析《说文古籀三补》应放在追索作者的文字考释方法和对文字演化规律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7.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汉语辞章学的奠基时期:在体式、风格方面,已开始区分文与笔;出现了中国古代辞章学第一篇综合性的文论——魏·曹丕《典论·论文》;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说、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说、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说的言意论以及许多名家各具代表性的辞章理论,如晋·陆机《文赋》、葛洪《抱朴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编辑的《文选》等都对后世辞章理论与实践作出重要的贡献,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是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体大思精的中国古代辞章学专著,堪称中国古代辞章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8.
《诗经》"风"诗中三首《扬之水》同名诗以相似曲调演绎了三种爱情形态。水之动态兴象和整齐的形式及简净有力的语言使其独具美感。文章辨析诗旨并比较《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及《唐风·扬之水》三者的起兴、意象及诗体韵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大公报·文学副刊》也进入了大众视野。本文通过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过程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创办经历,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当下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清代缙绅录集成》等史料,就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所载清代浙江布政使族籍予以勘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清代浙江布政使的选任特点.  相似文献   

11.
《琴画楼词钞》是清代王昶所编的一部反映"浙派"中期词人创作成就的词选集,收录清代中期25位词人的词作共25卷,每人1卷。它在保存"浙派"词人词作、宣扬"浙派"词学观点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我们了解"浙派"中期词人精神世界和艺术风貌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续修四库全书》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出版工程,也是继《四库全书》之后又一座中华基本典籍库,收录了很多四库馆臣所未见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和清人作品。然而,我国古代典籍本来就浩如烟海,加之政治、战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仍有一些作品被漏收。清代官吏、诗人顾光旭著有词《清溪乐府》两卷,但未被《续修四库全书》收进他的《响泉集》,即为一例。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这漏收的两卷词和作者顾光旭作为文人一面的相关情况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13.
浙西词派形成并兴盛于康熙初期,词风清新醇雅、温润平和、怨而不怒,这种特色又使词回归到了本体上,显示出词体不同于诗、曲的特有美色。其迅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主张符合了当时方方面面的需要。随着清王朝的巩固,清初血雨腥风的屠杀和刻骨铭心的家国之恨逐渐淡化,浙西词派早期词人的退出,至康熙后期、雍正、乾隆前期,"浙西词派"更成大势,影响扩至整个江南地区,虽然宗奉浙西词派的人多,地域也更为扩大,但总的说来,它的理论和创作特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就不如前期。浙西词派所倡导的理论特别是为词"尊体"的理论,十分符合词的艺术特色,但是,重视了词的艺术,又易导致词在内容上的薄弱。虽然浙西词人众多,但仍以嘉兴词人为主。  相似文献   

14.
"味"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味"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味"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味"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而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味"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及对词味创造与生成的探讨上。上述两个维面,将"味"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该文作者认为,人们常以故弄玄虚的多余之论贬抑蒋敦复的论词宗旨“有厚入无间”词说。其实,此词说在演绎周济词学的同时,也是蒋氏顺乎自己个性的主张;在反思张惠言词论机械性的同时,也是对周济词学精神的一次点拨,指出了常州词派在晚清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南宋雅词派首重“协音”,关键乃在于“填词按谱”。此处“谱”虽较复杂,但“大晟曲谱”与“清真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南宋雅词派不仅在词的创作实践中反复以“大晟乐法”为旨归,而且对两种“曲谱”的模仿与习学也成为“雅词”创作的一大“心法”。这不仅对南宋雅词派“词法”的形成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且对南宋词最终走向“典雅”“协音”之路起了关键的作用。南宋雅词派对“大晟乐”的接受使它在走向词艺巅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落入与“大晟乐”同样日渐衰竭之命运。  相似文献   

17.
张春义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5):34-38,43
南宋初,苏轼词被推至词坛“正统”受到广泛的追拟摹仿,甚至被提升到“宋一经”的高度,得到夸大性的阐释。据考察,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宋初崇“苏”运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崇“苏”既是南渡后崇“元秸”政治与学术思想的反映,同时又与理学人士的多方推崇有着不可割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阐述了清代“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产生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及它们的词学主张,从中看出它们在词学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及发展关系,说明它们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共同为清词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对过去重视“常州词派”、忽略“浙西词派”研究评价的现象作了一定的纠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