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述 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接入网(AN)是指本地交换机业务节点接口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也就是从本地交换局的交换端口至用户端的所有传输媒介和设备。 近期通信建设的快速发展,处于公用通信网最基层的用户接入网,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投资的热点。电话的普及和新业务的发展,目前用户除对窄带业务需求外,对宽带业务的需求,也正处于观望等待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宽带设备价格逐年下降,用户对宽带业务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发展。随着干线上SDH(同步数字传输体系)  相似文献   

2.
谭明 《当代通信》2004,(15):52-56
WCDMA无线接口协议也称为U接口,是用来建立,重新配置和释放无线承载业务的。U接口主要指的是移动终端(UE)与无线接入网(UTRAN)之间的无线接口,共分成三个协议层:物理层(L1),数据链路层(L2)、和网络层(L3)。在WCDMA中,第二层被分成了几具子层,从控制平面看,第二层包  相似文献   

3.
接入网是从交换机或其他业务节点,如数据网络服务器、视像节目服务器的业务节点接口(SNI)至用户驻地网(CPN)的用户网络接口(UNI)间能通过管理接口接受网管系统指配和管理的传输手段的总称。最简单的接入网是为POTS用户使用的金属对绞线,采用媒介复用技术的接入网还可能包含复用器、调制解调器、交叉连接设备和集中器等。 接入网与核心网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接入网不含交换机设备;其次,接入网可以是在媒介复用的情况下不对称的;再有,接入网所覆盖的从SNI到UNI的距离相对核心网短得  相似文献   

4.
概述 众所周知,接入网是相当复杂的网络,却又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不仅运营者重视,学者们也非常关注。眼下,论述接入网的文章和书刊已经很多了,对接入网的定义、结构、功能、业务、接口、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例如,在“接入网技术体制”中定义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所组  相似文献   

5.
我国接入网建设,按照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以发展光纤接入网为主的原则,5年来已建成1千多万线的光纤接入网,实现了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办公楼、光纤到居民小区或居民楼。但是已建成的光纤接入网,基本上是基于电路模式的窄带接入网。窄带接入网的缺点除带宽窄以外,还有SNI仅仅接入到单一的业务网络节点,或通过该业务节点转接到其他业务节点,这种转接不可避免的占用业务节点的大量资源。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进入90年代以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网络的宽带化,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包括干线、交换节点和接入网的宽带化,其中接入网的宽带化要比其余两部分的宽带化困难得多。众所周知,接人网宽带化的最终目标是用光纤取代现有的铜双绞线,但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近几年来,随着用户对宽带业务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人们提出了实现接入网宽带化的多种过渡措施。这些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现有有线电视网(CATV)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从1975年英国电信(BT)首次提出接入网概念,到80年代初接入网(Access Network)一直停滞在理论阶段。直到80年代后期ITU-T着手制订标准化V5.X数字接口规范,并对接入网做出较为科学的界定,接入网技术才真正进入通信业应用领域。90年代,随着通信与计算机联合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人类社会对通信业务从质量到业务种类都提出越来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本期专题为接入网 用户接入网是现代通信网发展引出的新概念。根据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用户接入网(Access Network)是指本地交换局(LE)与用户终端(TE)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包括复用器、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传输系统以及用户接口设备。其目的是综合考虑LE、用户环路与TE,用标准化的有限的接口及多种传输媒介灵活地支持混合的接入类型与业务。近几年,电信业务尤其是语音、数据、视像综合业务市场的兴起,传统的双绞铜线的用户接入方式遇到了挑战,电信运营部门强烈认识到接入网的宽带化刻不容缓,各种接入网技术得  相似文献   

9.
1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备)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处理;即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侧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  相似文献   

10.
车力军 《中国电信建设》2001,13(7):6-7,10,1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电信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电信基本业务需求旺盛,也带来了接入网(AN)的大发展,从非常热的V5接入到接入网业务综合、宽带化,步伐很快。可以说宽带化、IP化,传统通信业务扩展到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等,将成为我国接入网的总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T第13研究组的定义,接入网是指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之间的一系列实施系统,包括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可以是不同接入系统、不同传输系统和不同网络介质的排列与组合,因而技术构成十分复杂。对于运营企业而言,在搞清楚接入网所起的作用之前,一要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宽带网络是将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也是通信网的发展方向。整个宽带通信网络可分成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大部分,其中宽带传输网是以SDH(同步数字体系)技术为基础的大容量光纤网,宽带交换网是主要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技术的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入网是宽带通信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网络,用户通过它接  相似文献   

13.
引言 Internet的迅猛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信网承载IP业务。从电信业本身来看,现有的电信网的框架将从电路交换及其组网技术逐步转向以分组交换特别是IP为基础的新框架,电信网承载的业务将从以电话为主转向以数据业务为主。宽带化和IP化是核心网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是接入网发展的方向。但是,IP接入网与用于接入传统电路交换型业务的接入网相比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李晓辉 《当代通信》2004,(19):82-83
接入网是用户驻地网进入城域网/骨干网的桥梁,而城域网/骨干网由于采用了WDM和SDH技术,可以提供巨大的带宽,驻地网用户的带宽需求逐年上升,处于中间位置的接入网所采用的传统接入技术(例如ADSL,LAN,HFG)受其物理本性的限制,难以在接入距离和带宽上有更大的突破,可见现行成熟的接入网技术已成为网络的宽带化发展的瓶颈,而光纤所能提供的带宽可以达到极致,因此FTTH是接入网走向宽带化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传输和交换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心网已经基本实现光纤化,数字化和宽带化。但是位于核心网和用户住宅网之间的接入网发展缓慢,已成为电信网发展的“瓶颈”。因此,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化将成为未来接入网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接入网的宽带技术层出不穷,如基于铜线的xDSL,基于同轴电缆的HFC,基于光纤的FTTx,以及无线接入等。这些宽带接入技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来选择,本将介绍几种有发展前景的宽带接入网技术的特点,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邮电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山西省用户接入网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改造原有接入网和发展新的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要根据接入网所支持的业务而定。既要满足当前话音与信息业务的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宽带业务要求,推进光纤到路边、大楼、小区等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伟章 《当代通信》2003,(22):38-42
1.概述 不同类型的业务节点可以使用一个公共的用户接入网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接至用户。用户接入网是业务节点到用户驻地网之间的接入网络,是通信网的最后一公里。用户接入网具有三层网络结构 第一层 传输媒介 第二层 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信建设》1998,10(4):40-41
从窄带到宽带-诺基亚之路。在现今飞速发展的通信环境中,运营面对双重挑战.首先,运营须要选择这种接入网解决方案-不仅考虑到现今业务需求量,而且前瞻未知的未来需求量.“数据波”正光临我们.运营正在筹建其网络,为未来由Internet(因特网)推动的众多宽带市场作好准备.其次,准备未来的多业务平台,运营将须要尽可能实现接入网投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定义与分类 如众所知,通信网络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核心网(CN)和接入网(AN)。核心网作为平台,为各类接入网络与成千上万用户所公用。接入网,常规按ITU—T G.902定义,是指由业务节点接口(SNI)至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设施的组合,包括线路设施和传输设备在内,但通常不包含交换功能,然与交换机接口为开放的V5接口,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其着眼点就是要满足将来综合宽带业务的需要。接入网的建设,一方面要能提供当前的窄带业务,另一方面,要能平稳过渡,逐步升级,提供各种宽带业务,同时要价格合理,稳定可靠。市场的驱动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宽带接入技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