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制造比较优势,使中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大而不强",处于"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境地。2016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世界20%左右,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们已经无法适应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然而,辉煌增长的背后却难掩中国产品海外形象"不佳"的软肋。"中国制造"要获得国际认同,必须提高其在全球的形象,塑造中国品牌。文章从"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结构层面出发,探究国家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曲波 《理论观察》2008,(2):82-83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带给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太多的变化,也带给世界太多的变化,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让世界都看到了它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崛起,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目制造”在国外屡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大国、强国,30年的“世界加工厂”换不回来尊严,要想不被歧视,要想在国际上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发展工业,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基础,更需要振兴。  相似文献   

4.
《走向世界》2010,(22):12-13
谁也不可否认,“中国制造”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拥有几千年的制造业历史的中国,却被工业化的浪潮甩到了岸边。为了工业强国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制造业由此得以膨胀式发展,20年的时间从一个工业弱国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相似文献   

5.
耿凤英 《特区经济》2011,(6):262-264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质量门"事件和全球贸易摩擦却使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效率、效益、技术、品牌、成本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以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为契机,加速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6.
本刊记者: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逐渐向强国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作为亲历者,请您谈谈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100多年前的"德国制造"贴着"假冒、抄袭、粗制滥造"的标签,还被英国等发达国家排斥。而今,"德国制造"成功抵御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并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而德国政府于2013年正式推出的"工业4.0"发展战略,更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我国今天的境遇和当年的德国有些类似,虽然努力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但是今后不管是要向制造强国迈进,还是继续维持制造大国的地位,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开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开篇便写到"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就先进制造业而言,我国具备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许多领域还存在明显差距,但在各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差距在不断缩小中。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并因此沾沾自喜。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国制造"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本文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 如果对中国制造业作一番全景扫描的话,目前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如今在国际市场"Made inChina"已经成为普遍可见的标识;"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 GDP 中基本维持在40%以上;二是我国的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三是制  相似文献   

11.
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跻身世界第三大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制造再度让世界侧目,中国航天产品质量功不可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承载着中国形象行销全球。但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由大国变强国,我们还要走多久?"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现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其中产量占世界第一的产品占全球份额为:彩电29%、洗衣机24%、电冰箱16%、空调30%、电话机50%、显示器42%、真丝70%、拖拉机83%、集装箱83%等。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其增加值占GDP的54%;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占出口的比率在80%以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一、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核心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  相似文献   

13.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工业种类齐全,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信息化水平全面  相似文献   

14.
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该文阐述了虚拟企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虚拟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分类,以及虚拟技术在国外、国内的应用现状、前景和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该文阐述了虚拟企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虚拟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分类,以及虚拟技术在国外、国内的应用现状、前景和差距。  相似文献   

16.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由此,"中国制造2025"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中国制造2025"被认为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基于此,本期以"‘中国制造2025’的六重玄机"为主题,约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六位知名学者,就"中国制造2025"与传统制造业相关政策的差异、"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点、"中国制造2025"背景的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中国制造2025"条件的创新与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商业模式转型、"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等问题展开研讨,探讨我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与基本路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刘蕴珂 《中国经贸》2023,(21):78-80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中国能否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顺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实体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否顺利完成。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并且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大国的名号当之无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一直存在核心技术短板明显,产业链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从“微笑曲线”上低附加值的制造端走向高附加值的研发端、销售端,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之所以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工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造业的崛起。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工业已占据世界第四位,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仅从2006年的统计看,我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由2005年的27.2%上升至28.7%,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  相似文献   

19.
田秋 《走向世界》2010,(22):22-24
打造世界品牌,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在制造业大国的时程中,坚持走规模化、集团化、多样化、国际化的世界名牌的道路,若千年之后,中国名牌将叫响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的总量迅速攀升,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中国制造业产出约占世界的20%,从2010年以来,中国已多次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从核心技术、规模增速、产品质量等重要评价因素看,中国制造业品牌依然徘徊在世界知名品牌圈之外。如何才能让中国制造业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7月28日,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走进央视《对话》节目表示,中国建材将以制造服务业带动转型升级,让看似笨重的“中国制造”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