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效果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90年代确立的农村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使之能够惠及更多的农民,满足农民的需要,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2.
谭明 《新疆金融》2006,(6):52-53
2002年,新疆呼图壁县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中,在全国首次推行以农民养老保险证作抵押获取贷款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既能保值增值养老金又可有效拓宽农民融资渠道”的新途径,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并被认为是破解我国农保工作困局的好方法,被称之为“呼图壁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一些长期依靠土地养老的农民土地被征用,面临“老无所养”的局面。江西省各地自行探索,针对不同经济能力的农民,形成了双低、城保和准城保三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从实际的业务经办过程中笔者发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在建立完善新农保制度过程中,既有养老金待遇标准高,新老农保制度无缝衔接等受到农民欢迎的政策做法,也存在诸如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全国性的共性问题,同时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上海也面临"土地换保障"政策失去吸引力等个性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上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并对完善国家新农保制度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在建立完善新农保制度过程中,既有养老金待遇标准高,新老农保制度无缝衔接等受到农民欢迎的政策做法,也存在诸如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全国性的共性问题,同时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上海也面临"土地换保障"政策失去吸引力等个性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上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并对完善国家新农保制度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在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现金收入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安徽省劳动保障厅按照“粮食换保障”的思路,在安徽省无为、霍邱、霍山、桐城四县市的粮食主产区开展了以“粮食换保障”的方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调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覆盖了我国59%的国土,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世界”,也同样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落后地区。受地区政府财力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发展更加落后,已有的保障水平很低,覆盖面窄,管理经办能力弱,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未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荫。  相似文献   

8.
农村养老保险的三个不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农民利益、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基层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基层实践看,部分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存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民日常支出、用资需求、养老支出三个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湖北麻城市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激发了老苏区农民致富的乘数效应。 所谓“乘数效应”,就是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增加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和就业增加若干倍。在这里,是指通过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在部门职能曾被过度滥用的条件下重建规范的农民产权秩序,使原有体制下政府和部门的既得利益回归于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两年的试点和扩大试点,2009年下半年,陕西省宝鸡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热情高涨,一时竟“票据断档”。截至当年9月底.已有115万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高达88.6%,大大超过有关部门“今年(2009年)底完成50%”的预期。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险法草案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截止之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共收到建议68027条。在此前后,有关社会保险的消息频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同时向公众征求意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今年开始试点”等等。“猛料”如此不断,丰盛犹如年夜饭,让大众在经济寒潮中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社保年”。  相似文献   

12.
年初,在乡镇一级开展“三个代表”的学教活动,干部下乡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许多老百姓都说:“老传统又回来了”。在税费改革中,干部与群众谈心,为群众解难释疑,不少群众在传颂:“这是革命干部的老传统。” 什么是“老传统”?为什么老百姓对老传统那么怀念,那么赞美有加呢?笔者认为。“老传统”就是把群众看作自己的亲人,事事为人民着想,事事以人民利益为重,尊重群众,体恤群众,爱护群众,不打官腔,不摆“官架子”,与农民朋友亲如一家,想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村及农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虽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是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观念和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因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家庭杠杆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经济约束条件,研究发现,是否存在家庭杠杆、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显著为负;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选择呈现“U形”关系,在家庭杠杆率低于一定水平时,其提升会抑制农民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超过一定标准时,家庭杠杆率提升则会增强农民跨期消费偏好而促进其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通过交互项分析发现,自身健康水平提高会减弱家庭杠杆对参保选择的负向影响;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受到养老金待遇水平的调节,养老金待遇水平较高时,跨期消费偏好提升使得家庭杠杆率对参保选择的影响由负转正。家庭杠杆对参保选择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和性别异质性,农村女性参保意愿更容易受到家庭杠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农村居民寿命的延长,在使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养老问题的严重化.我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收入不稳定,是制约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难以实施的主导性因素;要解决该地区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只有从当前该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建立政策性的机构并设计出适合该地区农民的险种,才能最终解决该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不仅是中国农民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中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件大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项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8月18日上午9时,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时发表讲话,重点强调了新农保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表明,相对于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力度不够、保险公司的供给乏力和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增强保险公司的农村养老保险供给和农民养老保险需求的激励,推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了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且将日趋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据了多数,而处于弱势的农村老年人口如何养老问题就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大隐忧,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对于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较于老农保,"新农保"有其明显的实惠性和保障性。本文通过阐述台州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5%的农民现在或将来的生活质量。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也是最大的保障群体。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课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以商业保险为平台建立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华 《中国金融》2006,(11):57-58
古今中外,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在中国,领取退休金仅仅是“公家人”的专利,让几代农民羡慕不已。然而,当农民终于有机会参加养老保险时,却出现了随意“退保”现象。据报道,福州市10多万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累计“退保”达4万人次;广东东莞2005年有105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全年有40万人“退保”,基本都是外来务工者;在浙江,杭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工在50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人数高达8万~10万,目前累计“退保”的人次超过24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者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而另一项调查显示退保率已达到40%。面对汹涌而来的农民工“退保潮”,绝不能主观臆断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而应深入分析其中原因,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满足农民工需要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