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过渡性金融政策措施,对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改善经营管理、引导信贷投向、缓解农民贷款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2003年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以及国家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农村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支农再贷款政策已经与现实要求脱节.亟需做出调整。本在对政策调整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揽子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2.
3.
4.
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上海金融》2005,(3):13-15
本文通过检讨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得失,认为其只能帮助农民脱贫而无法致富,对其今后政策取向提出若干建议:调整支农再贷款管理机制,确保支农再贷款政策效应;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元化;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解决支农资金供求矛盾;提高支农再贷款门槛,收缩支农再贷款对象;明晰支农政策分工,促进央行资金淡出。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应分析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应、支农再贷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和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信用社经营状况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以农业为主且欠发达的地区来讲,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更需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运用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8.
支农再贷款是央行近几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经过几年的发展,该项业务从管理到使用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资金所需,也增强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同时进一步密切了信用社与农民的关系,改善了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现实政策安排,对农村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贫”和“政策补贴”倾向性效应十分显著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开始实施以来,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明显地改善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声誉度,增强了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以地处福建省北部农业经济区域的南平市为例, 相似文献
10.
本总结了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为贯彻支农再贷款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果,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999年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以来,人民银行防城港市中支累计向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3.86亿元,其中,1999年起需求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高峰,2004年起对贷款的需求又逐年回落,2006年后再贷款大量萎缩,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变为零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行通城支行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跟踪管理,累放支农再贷款20900万元,以最直接的形式保证了农村资金及时回流到农村,有效地发挥了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益、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巩固了农信社"三农"市场定位,提升了农信社社会形象,促进了农信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的专项资金,以其灵活性、利率低、成本低等特点,深受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以及厂大农牧民的欢迎。支农再贷款为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了农村产业化调整,对农村金触秩序起到了稳定和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99年国家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以来,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近几年来对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管理以及运行情况来看,也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当前国内外央行再贷款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作用日渐显现、但也备受议论的现实。本文在对我国央行再贷款制度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央行再贷款制度及其功能的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和拓展再贷款制度及其功能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好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金融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