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2013,(10):66-67
温州“炒房”发展史 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所掌握的民间资本已有6000亿元之巨。敢闯敢干的温州商人.携巨款四处寻找投资机会。而国人注意到温州民间资本的威力,最早也是由炒房开始的。温州人是从自家门口开始炒房的。1998年到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快速飙升到7000元/平方米以上。温州房地产的开发规模相当于一个江西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炒透本地楼市后。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就大规模向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扩张,这就形成了“温州炒房团”。  相似文献   

2.
王玥 《理财周刊》2004,(10):87-87
在日前举力的投资房产博览会上,很多人惊奇地发现,大部分住宅商品前少了温州客的身影,而事实上,商铺仍是温州投资一直以来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东天 《国际市场》2004,(1):23-24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得益的地方,但因人多地少、土地供应量紧张,虽然温州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老百姓还是喜欢购买不动产,而对股市兴趣不浓。于是在温州居然有1600多亿的民间闲散资金正四处寻找投资渠道。而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成熟规范,蓝印户口、租金收益、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了温州人有意向上海发展,于是买房居住,购买海上名楼便成为温州老板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疯狂的温州炒房团炒房、炒煤、炒棉、炒黄金、炒商铺、炒油田……温州人,这个中国最具商业智慧的群体,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总能找到埋着黄金的宝地。他们的出手阔绰和抱团效应,使得他们每涉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所动用  相似文献   

5.
张锐 《商业文化》2004,(3):24-27
三月的长沙,空气中仍然透出丝丝凉意,但几乎所有在湘媒体释放出来的同一消息却使这座文化名城春潮躁动:位于长沙市芙蓉路的一幢25层的商住楼还未完工就被几个温州人一气买下;长沙市温州商会负责人宣布,预计今年到明年底,入湘的炒房资金将达到20亿元,以后每年的增长幅度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6.
7.
对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设限,并不是完全把外资拒之门外,而是要改变目前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正在房地产市场上纵横驰骋、翻云覆雨的温州炒房团,渐渐有偃旗息鼓的迹象,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步步紧逼,关于温州炒房团的种种负面信息也开始逐渐在地产圈内流传。温州"炒房团"如果在2009年之前购置的房地产,即使房价下降30%,也不可能亏钱,特别是2004、2005年左右进场的,今天套牢的入可能5%都不勤,绝大多数人已获暴利,被套的资金基本是2009年以后进场的资金。  相似文献   

9.
李迅雷 《新财富》2006,(3):42-43
由于总在寻求超额收益、更具全球视野、时机选择能力更强.温州人在人力资本投人上获得了超额利润。由此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他们成立了一个个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升级为实业经营,并把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实业做到了极致。2001年起出现的炒房团、炒煤团,则标志着温州人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跨升。他们涉足的都是消费升级、资源及供给短缺等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领域,因此,跟着温州人赚钱.应该是明智之举。按笔者对温州人创业以来的发展逻辑来演绛.资本市场应该会是他们迟早将进人的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浙商》2006,(4):51-52
面对频频发生的煤炭安全事故,一些媒体把板子拍在温州煤矿投资者身上。其实,温州商人的进入恰恰改善了挖矿条件,提高了安全系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钟朋荣 《商界》2006,(3):16-18
社会对温州人有太多偏见。 其实.无论是投资房产、煤炭还是收购国企。都是正常的投资行为,真正炒作的成分有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浙商》2010,(15):16-16
一次在与一位年轻的温州朋友聊天时,他说温州人很“笨”,只知道赚钱,生活质量太差!地球人都知道,温州人很聪明,是“东方犹太人”。怎么说“温州人很笨”呢?不是有许多人羡慕温州人、梦想成为有钱人吗?难道会赚钱也是“笨”?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便是本期“封面报道”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金少策 《浙商》2010,(15):79-80
温州商人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意和财富,却也有着并不完整的生活,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炒房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涨”声不断的现象.南京市在吸纳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于昨天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商品房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市民普遍关心的恶意炒房等扰乱市场行为进行遏制。  相似文献   

15.
金少策 《浙商》2007,(1):68-69
一则消息让全国购房人为之兴奋——温州人新近率先突破了个人合作建房的最大瓶颈,顺利拿到了土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专业细分的阶段,个人合作建房模式的再现江湖,是倒退还是进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傅永恒 《浙商》2013,(9):78-80
业内人士透露,寿氏家族在眼镜方面的业务依然是能够盈利的,更大的困难其实是在投资的房产项目。  相似文献   

17.
王素娟 《中国市场》2013,(33):167-169
温州人在长期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温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温州人价值观。温州人价值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永嘉学派事功价值观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历史传承。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探析了本土温州人与海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际市场》2008,(1):65-65
2007年l0月,中国温州民营企业家胡宾买下了阿联酋第二火城市迪拜的一座人工岛,此举引发了温州商人到迪拜投资房地产的热潮。  相似文献   

19.
简论温州人的商业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梅  欧人 《商场现代化》2006,(15):139-140
温州人以“善商”享誉海内外,其商业精神主要包括:勤劳坚韧、敢冒风险的开拓精神;务实功利,唯实不唯虚的务实精神;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20.
《商》2015,(30)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温州文化是以"义利并举"的永嘉文化为主线的海洋文化开放性与乡土文化封闭性的有机融合,对温州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温州模式诞生的内在文化根源。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孕育了温州文化的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和市场意识,乡土文化的封闭性则使温州文化具有强烈的家族意识和行为模式上的人格化交易特性。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具有两面性,当文化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时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背景下,温州文化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所以温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温州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对温州文化进行深入的反思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