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截至2007年6月11日,中国银行业开放已满6个月。6个月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他们一方面努力弥补网点稀少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已经用创新理财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理念震动了中国银行业市场。在高端客户领域,外资银行的进入、融合,为市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评判标准。也让银行客户获得更多选择。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影响最大的是产品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截至2007年6月11日,中国银行业开放已满6个月。6个月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他们一方面努力弥补网点稀少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已经用创新理财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理念震动了中国银行业市场。在高端客户领域,外资银行的进入、融合,为市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评判标准。也让银行客户获得更多选择。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影响最大的是产品创新的力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余翔 《新疆金融》2006,(6):39-40
外资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发挥着其他银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自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获准在北京设立首家代表处、1981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以来,发展迅猛,地位日益显现。特别是入世后几年间,伴随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外资银行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拓展业务步伐,再次“抢滩”中国市场。如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汇丰、花旗、美国银行入股10多家中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针对中国内地中高端客户率先推出的网上银行、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杜杉 《时代金融》2013,(1):50-54
昆明"五步一银行"的格局说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很激烈,而网点太少的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而在高端客户上,中资银行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的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大。但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云南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桥头堡地位的日益凸显,将对外资银行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并对云南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促动。值此东亚银行昆明分行开业之际,《时代金融》推出"外资银行在云南"专题,掀开云南外资银行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外资银行大举进军中国的第一年.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很可能会延续他们在国外的服务习惯,设立许多收费项目,而且会对不同实力的客户设立差异性的收费标准.这对于习惯享受中资银行收费体系的普通大众而言,未必能够马上适应.从成本上讲也未必合算.正因为如此,业内专家得出结论:金融业开放之后,中、外银行"同台竞技",尽管老百姓有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就短期而言,外资银行良好的高端服务却不可能大规模地惠及中国的普通客户.  相似文献   

6.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加强合作等策略,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当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及加强合作等策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涛 《金融会计》2007,(11):30-36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当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及加强合作等策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14家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入股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还不明显;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对我国银行的绩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14家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入股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还不明显;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对我国银行的绩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谢雨白 《上海金融》2004,(10):25-27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具体银行业务的影响是不同的,中间业务是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业务,其核心是市场份额的争夺,贷款业务争夺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优质客户的争夺。外资银行的进入将逐步打破低效率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中资银行通过同外资银行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将外资银行融入到我国的银行体系中,这样,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金融》2013,(1):62-63
<正>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深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研究中外资银行竞争状况,探讨中资银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概述目前,外资银行主要是采取设立代表处、代理处、中外合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附属行等形式进入我国市场。截至2011年末,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银行在我国设立209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45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7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6个国家和地区的77家外国银行设立94家分行(见表1)。外资银行在我国27  相似文献   

13.
银行高端客户如同斯诺克中的黑球众所周知,我国银行业也存在所谓“二八现象”,即20%的客户拥有了80%的存款。因此,在全面开放之后,外资银行纷纷将这20%的高端客户作  相似文献   

14.
外资银行进入影响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14家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入股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还不明显;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对我国银行的绩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14家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入股对中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还不明显;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对我国银行的绩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功爽  黄红辉 《海南金融》2009,(1):71-74,85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已经一年多的历程中,金融界此前探讨过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已经被现实验证,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本文进一步审视并深入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乃至监管层将会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中资银行及金融监管层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勇  王忠 《济南金融》2007,(7):31-33
大量拥有私人财富的群体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有财富管理需求的目标客户。不论是外资银行还是中资银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面对外资银行在华争夺高端客户咄咄逼人的态势,国内银行对高端客户的整合显然也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从客户群判定、主项目定位、价值链方式和信息化建设诸方面,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运营中应把握的着力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几家主要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成功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外资银行进一步加快了在中国本土作战的步伐。作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身价不菲的个人高端客户一直都是各银行竞相争夺的焦点,而贵宾理财服务则是他们吸引高端客户的主要法宝。贵宾理财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如今几乎所有的中资银行都有了自己的贵宾理财服务。在本刊读者中也不乏取得银行VIP资格的客户。不管你获取的体验是美好,还是不快,不可否认的是,贵宾理财以其强大攻势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是“,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看上去还有一丝“隐秘”。当我们推开外资银行的VIP大门,会看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吗?  相似文献   

19.
外国银行机构进入及其威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银行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日益临近,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外资银行机构的大举挺进,势必对中资银行的生存发展构成现实威胁,而包括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对外国银行的进入都有相应的限制性措施。基于此,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不仅迫在眉睫,而且银行业对外开放中的自我保护同样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挑战,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形象,树立银行品牌,吸引高端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率。可以说,电子银行平台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创新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