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步以来,成为双方互利往来的重要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中国和东盟已互为彼此十分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本文将从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历史以及现状对双方贸易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同时对于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寻求推动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对策,以期推动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种业贸易是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方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文章通过UN Comtrade数据库搜集有关数据,对中国与东盟种业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和增长潜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种业贸易的竞争性较弱,互补性逐步增强,贸易增长潜力较大。中国与东盟应依据双方贸易关系特点,灵活运用利好政策,拓宽种业贸易合作领域,探索种业贸易新模式,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基于全球化竞争背景之下提出的新构想,而东盟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现在东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本文选取2004年-2016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的相关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国空间距离过远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双边的差距扩大以及人均GDP差距扩大会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东盟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也与双方的贸易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贸易国的GDP越高则双方的进出口贸易量越大。  相似文献   

5.
杨频  刘佳 《江苏商论》2008,(6):70-72
服务贸易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之后,双方便开始了服务贸易谈判。经过多轮磋商,2007年1月,双方就《服务贸易协议》文本和各国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达成一致。苏州与东盟成员国的合作由来已久,CAFTA《服务贸易协议》签定后,必将带来发展契机,促进苏州经济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6.
提升我国出口食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农业大国,东盟是其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双方农产品贸易由来已久。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10年之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协定。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  相似文献   

7.
刘永康 《商业科技》2010,(28):11-13
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双方2010年建立起自由贸易区之后,这种贸易关系在未来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1997年~2006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同时运用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与东盟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盟之间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趋势,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对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双方2010年建立起自由贸易区之后,这种贸易关系在未来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1997年~2006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同时运用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与东盟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盟之间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趋势,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对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东盟等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贸易是双方在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方向,对于各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启动后,双方农产品贸易逐步实现了自由化。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合作也开始进入新阶段。本文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和商务部贸易数据库,对2011—2021年这十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市场和产品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针对当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不平衡、农产品附加值低、交通物流设施不完善和长期存在逆差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持续期间,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萎靡下行,但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仍取得丰硕成果。当前,双方贸易呈现贸易走向持续向好、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推动双方贸易合作发展等特点。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合作面临贸易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博弈掣肘贸易发展等挑战。同时,RCEP生效、双方战略互信增强、数字经济等新的发展机遇有望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合作程度加深,为中国—东盟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助推中国—东盟贸易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东盟在能源贸易中,双方均有很强的互补性,能源贸易前景仍然很乐观.从中国与东盟能源贸易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得出的博弈均衡结果是双方合作,但为使得中国在与东盟能源贸易的这场博弈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内外兼修,而且关键是要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2.
国内财经     
东盟秘书长:中国和东盟应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新华网南宁10月20日电东盟秘书长素林在此间举行的推进贸易便利化——中国-东盟海关与商界合作主题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双方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也在加强。本文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贸易互补和产业内贸易体现的贸易互补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揭示了我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着良好的贸易互补基础,双方在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将有更好的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服务贸易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正式宣告了双方服务贸易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表明:首先从长期来看,中国-东盟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次.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东盟贸易收支之闻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不能解决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问题;再次,中国一东盟贸易收支并未表现出明显的J曲线效应。因此,要解决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问题.需要从各自贸易结构的调整出发,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东盟与我国在经济贸易上的合作力度不断增加,双方合作的经济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所以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已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时期。现阶段加强对我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上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战略方向得到优化与调整,使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模式更加适应当前国际化市场经济发展。随着我国与东盟地区在经济合作领域上的不断深入,使双方在国际贸易发展上取得良好的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为促进我国与东盟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当前我国与东盟地区经济贸易关系进行分析,对双方贸易产生的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进行叙述,根据实际情况对双方贸易关系进行设计和制度优化,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于2007年1月14日正式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宣告了双方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这意味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进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但在开展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服务贸易呈现出与货物贸易不同的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双方开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运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和东盟之间旅游产业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旅游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而东盟大部分成员国对中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双方的旅游资源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我国旅游产业需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旅游精品;与中国—东盟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切实落实《旅游法》,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以提升对东盟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与东盟十国,或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都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国或目的地,自古就有通商的传统,水果贸易更源远流长。2010年成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区。通过对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的竞争互补特性研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机遇便利,有效应对东盟热带水果的冲击,对促进双方贸易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