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站在历史的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项重要国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农业税从减到免,再到粮食直补,无不体现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更体现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快富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金融业的牛存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笔者认为,构建银行业和谐金融环境应从以下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基本特征包括六个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运行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 而且关系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苏北区域金融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金融体系,在筹集和配置社会资金,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如不很好解决,将会影响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4.
成雁 《湖南地税》2005,(5):41-42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地税部门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构建和谐地税这一历史命题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5.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县域政银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提振我罔内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建县域和谐的政银关系。因为,没有和谐的政银关系,不但无法实现新农村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而且会影响到金融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正>此次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我代表青岛市政府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人民银行的各位同志及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青岛概况。青岛现辖五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13亿人口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在农村,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农村经济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桥梁,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担负着支持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本文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持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定之 《中国金融》2007,(20):10-12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现代农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总体上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制约着这类机构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时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这是党和政府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进入2005年,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舆论主基调,成为国家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张毅 《新疆金融》2005,(2):47-4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奋斗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的种重要金融形式,几十年来在我国农村经济泊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应用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整体上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大环境,发展步伐缓慢。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严峻形势,标本兼治,认真解决好农村信用社职能定位和经营方向、行业组织体制模式的选择、机构网点调整及市场退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综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重点始终是围绕城市,是以城镇居民为主要覆盖对象.而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则存在诸多盲点,基础极为薄弱。本文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与合作金融改革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反假货币工作,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利益,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确保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  相似文献   

15.
姚秦 《甘肃金融》2002,(2):45-46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问题成为各方关注和争论的热点,但对某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不少人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乃至误区. 误区之一:合作制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制度 很多人认为,合作经济是弱小的个体经济的联合,规模小,运作不规范.因此,合作制是一种原始、落后的经济组织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如此,金融事业亦然。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蔡卫国 《中国金融》2007,(10):20-22
党的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防范风险为主线,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根本目的,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2006年以来,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标志和契机,保险业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增长质量较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发展形势进一步趋好。在这样好的环境下,天津保险业积极抢抓机遇,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服务领域,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相似文献   

18.
钟融 《中国金融》1998,(2):35-36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思考钟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农村金融相应地发生很大变化,农村信用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无论是体制,还是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都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农村信用...  相似文献   

19.
管理体制不顺。这是当前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体制不顺的表现,一是从下到上未形成一个统一协调、坚强有力的行业协调管理机构,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主要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乡镇和农村中,在中心城市或地区未设立行业垂直管理系统。二是目前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业务主要由人民银行来实施,但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管理中,则更多的是由县级人民银行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经营管理的形式主要是委托监管人员进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或直接由人行选派干部担任县级农村合作金融的负责人,中央银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在金融同业中多有微词。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名为“合作”形式实为“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从各级机构负责人的任命到员工的录有以及经营管理决策与监督机制上,仍有许多理不顺的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所要求的合作化、民主化、规范化、效益化的管理原则远未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与发展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副组长段晓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明确界定,通过改革,要形成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新格局。农村信用社与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