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财政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财政”两个汉字.拆开再合到一起作这样一个通俗的表述,即“财政”就屉“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以政控财”是说财政这样一个理财系统,它的主体是国家政权。各级政府凭借自己的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政治权力,控制社会总产品里面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由政权体系控制的社会总产品在现代经济中表现为价值形态的政府财力.这是“以政控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中文的“财政”一词最早出现在光绪皇帝的诏书里,是从日语转用过来的,崩英语表达就是“public finance”,可以将“财政”两个汉字拆开再合到一起作一个通俗的解释,即“财政”就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以政控财”是说财政作为一个理财系统,它的主体是国家政权,各级政府凭借自己的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政治权力,控制社会总产品里面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由政权体系控制的社会总产品在现代经济中表现为价值形态即为政府财力,  相似文献   

3.
财政理论发展识踪——结合“公共财政”的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按照我们的理解和尽可能简约的表述,可称之为:是以社会权力中心为主体的(在国家存续期间的社会则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乡镇财政职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中国外资》2008,(11):128-129
乡镇财政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政权的最基层,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5.
国家财政是国家政权为了履行其职能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财政学可认为是研究政府收入和支出活动对社会产品分配及其对经济、社会运行所产生效应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来看,财政活动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国家财政则是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加快乡镇财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立乡镇一级财政,有利于从财力上保证乡镇履行国家赋予的行政职能。《预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必须建立一级预算,经法定程序确定以后,就体现着乡镇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保障乡镇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分配社会财力、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任务。而财政监督则是财政履行分配、调节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不仅要重视财政分配,而且要重视和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特别是要创新财政内部监督方式、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保障财政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8.
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众所周知,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政权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行政执法机关。那么,税务机关的权力到底有哪些?税务机关最大的权力就是税收执法权,为组织国家财政收入而行使的一种行政权力。由于税收是“无偿”和“强制”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征纳双方的利益“对抗”性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这种无法避免的“对抗”是导致税务人员在行使税收行政执法权时产生腐败的源动力。而当这种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的时候,腐败现象就会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9.
中央提出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这是实现“九五”计划的关键,也是振兴财政的关键。财政作为政府当家理财的重要职能部门,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具有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但由于我国在财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财政转型的方向,公共财政自提出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以此为脉络,回顾梳理这些年的财政工作,总结公共财政的建设经验,颇多令人鼓舞和值得深思之处。在中国千年未有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探索中,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转型之路已经锁定在公共财政轨道上,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政府公共职能归位、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理财规范化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的明确,不仅在不断丰富公共财政的理论内涵,而且被贯彻于指导和推进财政改革实践,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和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政府财政支出导向和结构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关注民生成为重中之重;"以政控财"逐渐具备了更加规范的制度依托,"以财行政"的实力大大提高,调控市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级财政在保障基层政权运转、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稳固与平衡国家财政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基本财力,是指维护县乡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保证县乡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支付能力,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  相似文献   

12.
财政是国家通过规范的政府收支行为,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保证政府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基础是法制。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财政监督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保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政以财立,国以财兴。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财政权是政府直接掌握、管理和分配资源的权力,财政资源是政府掌握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财政国库管理作为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切实加强管理,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2008年以来,发生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全国性公共物品,其主要的供给责任属于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社会救助法的公共治理应对国家权力的社会化,对该领域纵向府际关系的调整应当树立的理念是协同合作而非管制竞争。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法制体系对纵向府际关系的调整呈现“事权与财力倒置”的趋势。这既造成行政权力错位,也给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带来挑战。建立合作型社会救助纵向府际关系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具体职能,建立纵向府际协同机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法定程序,这也是社会救助法实现公共治理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窗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府”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一、地方政府的财权、财力问题在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和收入的划分应遵循“财权相对集中、财力相对分散”的原则。“财权相对集中”是指中央政府要集中绝对大的财权,使中央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财力相对分散”是指地方政府要有比较大的财力,使地方财政支出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财权的集中可以保证国家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可以保证中央政府职能的实现和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财力的分散可以保证地方政府能履行其基本职责,可以保证地方政府的行为与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保持一致。按照上述原则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并不意味着不给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权和财力,地方政府有一定的稳定的财权和财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保证地方政府正常的履行其职能,但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财权和财力不一定和它们的事权和支出是对等的,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前者小于后者,这样有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有利于“集权型”政治体制的维护。在这里,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保证“财权相对集中、财力相对分散”的原则得以贯彻的基础条件,是衔接’财权相对集中”和“财力相对分散”的必需环节。二、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7.
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确认识国家财政职能的两个前提(一)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关系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职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以国家职能为转移。财政是从财力分配的角度来实现国家职能。具体地说。财政既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又是实现国家计划和政策目标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手段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18.
乡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域。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机构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对振兴地方经济、维护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在特定的行政体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规范政府间财权财力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的财政制度。具体地说,它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张中仁国家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而形成的国家政权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种财政分配关系带来明显的强制性,必须采取财政法律的形式进行,借助于财政法律的力量,从而实现其财政职能,为了保证财政职能的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规范和强化公共财政的职能,最大限度地统筹和整合政府财力,降低政府的运管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富阳市自2007年起,推行以大计划、大财政、大收支、大预算为主要内容的大财政体系建设,通过统揽、统筹、统盘政府资金、资产、资源,逐步建立“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大收大支、统收统支、以收定支、以支定收的财政收支新格局。通过统筹整合,增强保障能力、打造阳光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