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2亿,是美国的4.5倍、英国的2Z倍、加拿大的43倍。我国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据测算,我国育龄妇女1991年为31480万人,1995年为3295O万人,到Z000年将为3394O万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人口将以每年超过15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庞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将一直持续到下世纪中叶。人口专家分析,如果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上,总人口高峰可控制在15亿;如果按目前的生育水平趋势发展,到下世纪中叶将达到17~18亿,超出我国承载入口最高限量16化的“生命线”。二、我国…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人口与粮食问题的动态关系,发现我省人均粮食门牌号居高的优劣已不明显,进一步分析,业已感到我省人口,粮食的平衡关系已趋于紧张。针对此,本文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县市的具体特点,最后,提出了解决我省人口粮食关系问题的途径,即有效地控制人口,保证人均耕地面积不减或增加,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4.
5.
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与粮食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生理需求的基本差异,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结构对人均粮食需求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人口金字塔的形状不规则,根据对粮食生理需求折算的标准人口结构指数自1998年开始出现下降,部分解释了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原因。假定2010年达到推荐的标准人均热量消费水平,根据我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可以预期到2050年我国人均的热量消费水平将会下降3.26%,粮食需求总量在58503.65~65944.32万吨之间。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0—1999年合肥市耕地、人口、粮食等资料,定量分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和耕地减少的形式以及人口、粮食的变化,并用回归法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研究认为在2005年、2010年合肥市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97%和95%;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和实现途径,为合肥市在实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做好耕地—人口—粮食系统生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杨再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广东省的水产、畜牧、林业、乡镇企业都发展很快。农业最大的根本问题是耕地锐减,粮食生产不稳,甚至出现滑坡的趋势。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口增加很快,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大,人地矛...  相似文献   

8.
非洲大陆位东于东半球西南部,它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陆,人口7.78亿(1999年),占世界总人口的12.97%,非洲大陆土地辽阔,总面积为3,033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为2.1亿公顷左右,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14%,非洲大陆的资源也很丰富,仅水力资源新占全世界的1/5左右,加上气温普遍较高,日照充足,95%以上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极其有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研究新疆的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动态变化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新疆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动态变化的总量和均量指标,分析各指标在1996-2005年的变化情况。通过历年总量和均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变化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历年总量和均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新疆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该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历史资料,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了人口、耕地以及粮食的发展趋势,并对三者进行了关联度分析,根据预测和分析结果,探讨了人口、耕地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巢湖市1978~2001年人口、耕地、粮食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运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该市具体情况,提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人口容量的关注与研究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对人口容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自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和青睐。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商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都会自然形成市场均衡。但是价格将要随着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而波动。对于粮食这种商品来说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不允许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大幅度的波动。即要求在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粮食市场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50年全球粮食问题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峰值90亿,在目前基础上粮食消费将新增10亿吨,而目前粮食产量只能满足23亿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世界农业区域市场均衡模型(CWARMEM)是一个多市场多区域的以中国粮食问题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全球农业市场政策分析模型.本文描述了CWARMEM模型的结构、特征以及建模过程,并应用该模型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趋势进行情景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资源、经济等因素变动对我国未来十年粮食安全局势的...  相似文献   

19.
一、人增地减,人均耕地少。郑州市无论城市和农村人口都是逐年增加,但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城市扩张、工业占地增加、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在持续不断地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口增长,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仍将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20.
城乡区域均衡的实质是农村与城市两大区域市场的一般均衡,它除了在空间层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之外,还是一个交易费用内部化与区域分工机制的型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与收入差距变化是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而发生改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之后最终实现制度供求均衡的动态过程。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体系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子。因此,通过在"户籍—地权—福利"三个维度上的变革,最终以最小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