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销售人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涛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6):98-101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销售人员激励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推导,得出销售人员努力程度可以观测和不可观测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分析了销售人员激励程度的影响因素,具体探讨了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和品牌影响力、销售人员的经验、能力和风险规避程度等因素对销售人员报酬激励机制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委托代理的企业经理人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霞  陈金广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104-106
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人进行有效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所有者雇佣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便产生了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文章由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对企业经理人激励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引入企业经理人工作环境水平、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固定产出等变量,建立委托一代理模型,对经理人的激励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的公交补贴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瑞贤  徐庆 《科技和产业》2012,12(12):155-160
合理的政府补贴是解决公交亏损问题的关键。由于公交公司与政府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公交经营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所以本文从定量角度建立了最优政府补贴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求解及对解的分析,讨论了最优补贴合约的影响因素,以及激励机制对公交企业努力程度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政府无法衡量公交公司在增加社会福利上的努力时,则对该项任务不应进行激励,同时弱化对增加经济效益的激励。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政府激励补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文波 《北方经济》2009,(24):68-69
发包企业与接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讨论多任务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及最优激励选择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发包企业最优激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代理关系及其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的理论.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是:代理人收入与其绩效不相关,激励不足;约束机制不力,内部人控制失控.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要进行有效的企业制度创新,二是建立代理人收入与其绩效相关的激励机制,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建立高度发达的竞争性经理人员市场,使之不断努力,创造好业绩.  相似文献   

6.
金融市场功能分析及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宏 《改革与战略》2006,(12):49-52
本文对金融市场独特的价格信息传递、流动性、风险分担和激励等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金融这些功能可以降低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委托代理问题,从而降低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要求之一.文章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我国现代中小型企业的现有薪酬制度、奖惩标准的满意度、激励措施、绩效评价指标等的抽样调查与分析,最后得出培育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激励因素对代理人的激发作用、建立企业结构型激励机制及推行科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绿色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特征及投入成本高、收益外溢等特点造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政府作为建设现代经济的倡导者、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者,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出发,构建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政府的激励能有效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但是在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时,要考虑经济环境、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以便发挥较好的政府激励效应,更有效的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从激励补偿角度协调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产生代理问题.这种委托一代理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表现为委托人目标与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为了促进企业管理者采取与企业利益一致的经营决策,企业所有者应设计合理的激励补偿系统来促进企业有效运转.建立激励补偿系统的原则,一般遵循绩效挂钩原则、利益相关原则、风险相称原则等.激励补偿系统的实质是对不完全契约的有益补充,可以最大程度上诱使代理人的决策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企业利润,发电企业经理承担着降低发电成本和减少环境成本两个任务。针对这两个任务,通过假设发电企业的效益函数和经理的努力函数,建立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并运用非线性函数的求解方法进行了模型求解。通过设计发电企业经理的激励合约,得出了相对激励强度,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相对激励强度的影响,得出了降低发电成本相对于降低环境成本难度更高、不确定性更强,因此委托人应该适当降低在这方面的激励比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要有激励机制。文章分析了激励机制的内涵和作用、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指出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业绩评价系统的要素为前提,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报酬契约的执行需要以业绩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为依据。针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与经营者激励存在的种种问题,强调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伍琳 《科技和产业》2022,22(6):150-153
随着经济发展,上市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其中伴随着相应的代理问题,有效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及风险,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治理,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员工持股计划能让员工拥有所有权,从一定程度能改变所有权结构并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以苏宁易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为例,分析其代理成本的变化,再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判断该激励计划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企业短期绩效的提高,但要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激励计划。  相似文献   

13.
制定约束与激励并存的薪酬制度能有效引导经理人的决策行为,对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传统委托代理模型只有正向激励,在此基础上,增加解雇威胁这个负向激励,重新建立两个阶段的激励新模型,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来只存在业绩分享激励单阶段模型而言,增加解雇威胁会使得经理在第一期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一期业绩分享比例激励的大小与解雇威胁这个负向激励的大小呈正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4.
史青春  王平心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113-117
文章特征化了一个在投资能力方面具有私人信息的委托人,和一个在努力水平上具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在联合生产产品时所面临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为研究结构性信息不对称对收益激励的影响,建立了双边道德风险奈件下的收益激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中性的委托人和严格风险规避的代理人联合生产产品时,激励努力的次优契约可以达到,只是不能为代理人提供完全的保险;在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隐藏信息不再是有信息的局中人的最优策略,而私人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可以促成次优转移均衡的实现,这说明和单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单边道德风险相比较,结构性的信息不对称并不一定使得双边道德风险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融合视角,探讨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模式。从经济利益(物质)和非经济利益(精神)角度,构建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协同激励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家族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化(衰退)期四个阶段,职业经理人协同激励模式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n a multiple-date agency setting, under what conditions will the dividend policy be of no incentive relevancy? It is shown that if the accounting data—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 satisfy standard owners' equity accounting constructs, and if these indicate that paying dividends is a zero NPV activity, then dividend policy incentive irrelevancy applies. The basic idea is to ensure that the (history of) abnormal (residual) earnings summariz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incentive problem. The paper also compares classical value irrelevancy with incentive irrelevancy, an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onditions for incentive irrelevancy are more stringent.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7-201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明显促进企业创新投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强度和激励有效期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企业创新投入影响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