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街道与道路不同。街道是营城建屋后留下来的空间,供人们穿越、接触以及交流的途径,是生活性的,而道路本来就是人走出来的,虽然道路上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但它一开始便决定了道路的本质是交通性。从城市的街道是环境空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关系来看,各国城市发展的初...  相似文献   

2.
针对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公共空间现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就空间场所营造、景观设计、环境设施、交通规划等提出构想和建议,旨在探索提高城市开放空间品质的景观学路径,并通过该典型个案的研究为北京市乃至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人口、土地和机动化三方面矛盾突出,快速交通机动化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情境面临危机。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使用方式及使用人群、文化区位等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中国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矛盾在于可达性与机动性的冲突,进而阐述了构建中心区快速与慢行系统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4.
刘易  李晶源 《价值工程》2015,(15):214-216
通过对四川遂宁地区敬老院的实地调研,以老年人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特征为核心,围绕交通空间、活动空间、就餐空间、办公空间这4类公共空间类型,对农村敬老院的公共空间特性进行分析。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对现有的农村敬老院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改进措施,适当调整各类空间的功能配置,提出空间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的包容性。老旧小区内有大量老年人口,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包容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胜源小区为例,依据生活街道理论要求,调研其周边的公共空间现状,从熟悉性、易读性、独特性、可达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包容性,从道路系统、配套设施、绿化景观和空间节点四个方面提出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包容性改进策略,旨在为老旧小区的适老化与人性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6.
前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通出行方式,汽车的普及及通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牺牲了人们的街道公共生活空间。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将引领着“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到来,为城市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无人驾驶技术特点及其车辆使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从街道空间功能重新定义、街道空间包容性提升、街道空间的精细化改造三方面对未来城市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改造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对未来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人性化街道的发展与城市街道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小城镇道路的建设除了实现交通、防灾布置、基础设施、界定区域等基本功能外,还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作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交流、游玩、娱乐、散步、休憩等功能,这就给规划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规划出满足交通需要的道路,而且更要注重道路的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8.
治理车辆超载超限一直是道路运输管理和交通综合治理的重点内容。文章分析了当前南宁市货车超载的若干问题,提出通过加大依法严管的力度、多部门开展联合治超行动、建立源头治超工作机制、实施计重收费和打击暴力抗法行为等对策,提出维护道路运输正常秩序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导刊》2012,(Z1):60-61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空间?怎样的大众交通可以支持中国城市开发?如何才能不重蹈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在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环境污染的覆辙?在2011’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论坛上,美国ITDP执行总裁Walter Hook、美国FO事务所创立人和负责人James Corner、美国ITDP中国区总裁Karl Fjellstrom和美国ITDP欧洲区总裁Gyarmati Zoltan用众多来自全球各城市的实例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观点:低碳交通让城市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设计重在打造公共聚集区;生态城市化的真谛在于让自然体系、公共生活为市民带来高质量的服务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伴随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交通技术日趋成熟,该技术以计算机及电子技术为基础,配合通讯技术,实现车辆和道路智能化。本文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公路盲区弯道汇车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系统主要利用微处理器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协调各部分运行。以nRF905单片射频收发器无限通信模块作为无线收发装置,用于两个单片机之间的数据无线传输。本文建立了清晰的系统主程序流程图及nRF905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流程图。该系统检测车辆准确,数据传输稳定,增加了山区公路盲区弯道汇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人行天桥是行人过街的一种重要设施,它能够将人们步行交通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有效分离开来,从而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提高人们出行的效率。文章通过交通调查城市人行天桥的配置选型,结合行人的过街行为和心理特征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人行天桥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发现城市人行天桥在道路交通运营中存在利用率低下、配置不合理、服务水平差等问题。因此,应该合理规划城市人行天桥的选址,人性化设计人行天桥结构,提高人行天桥的利用率、便捷性和舒适度,从而满足人们步行交通的需要,发挥人行天桥作为城市道路交通过街设施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再兴 《价值工程》2010,29(15):20-21
城市道路施工不同于公路建设,由于多在市区施工,必然受到交通、时间等限制,同时也要为城市居民生活作考虑,在紧促时间的限制下,往往导致城市道路出现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进行严格把关,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中小城市道路施工的特点,以及如何确保中小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捷  朱明皓 《物流技术》2011,(17):46-49
分析了城市道路系统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使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对城市交通拥堵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当城市道路的使用者超过一定数量时,道路交通的外部性凸显出来,由于这种外部性,道路交通系统总数处于过度使用的状态。最后使用元胞自动机对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进行了模拟,发现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堵塞,虽然需要增加交通供给,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优化车流使得现有的交通供给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范柏桐  杨晓芳 《物流科技》2020,(1):94-97,101
城市私家车的增加,使车辆需求与道路供给的矛盾愈加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公共交通是必要的。地铁具有运量大、效率高、安全性高等特点,更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其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产生影响巨大,容易造成道路堵塞。因此,制定合理的交通导行方案尤为重要。文章以青岛市太行山路站施工期内为具体实例,对施工路段的道路、交通流等交通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范围,然后提出施工区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最后运用VISSIM进行仿真评价。结果表明,仿真周期内,通过施工交叉口的车辆数从373辆减少到263辆;同时,车流的平均排队长减小5,平均延误时间减少6秒。  相似文献   

15.
基于百度地图实时路况的调查资料,应用ArcGIS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模块方法,对昆明市交通拥堵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全局聚集分析中昆明市交通拥堵点呈现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中昆明市交通拥堵点局部聚集性强,分布区域集中在商业、客运中心和旅游休闲区域,空间上临近区域拥堵情况类似,土地利用性质对周围的交通存在显著的影响。拥堵的时间规律特征主要受人们活动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国家加大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力度。城市公交的快速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也带来了多线路公交车运行区间重叠等问题。多线路公交车运行区间重叠易造成交通资源的浪费,也会使车辆碰撞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上升。因此,在加大力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时,还需要寻求科学合理的公交线路调度方法,通过对相关技术手段与科技产品的运用提高公交车到站的准点率,有效降低重叠运行区间车辆串车率,为市民的出行提供方便。论文基于相关的理论、技术与经验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公交线网动态优化系统,对系统的原理、构成、功能等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许文娟 《价值工程》2012,31(29):108-10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数量也急剧上升,我国能源储备不足与能源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此外,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如交通拥堵问题、大气污染等等。本文将从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适应性内涵、适应性评价指标等方面分别论述,初探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为客观评价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适应性提供借鉴,为提升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停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  崔东旭 《城市问题》2011,(11):51-56
在机动车交通快速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静态交通资源不足已严重影响着大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停车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对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停车设施的调查,对停车设施结构、停车特性、停车行为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源与荷载平衡、信息一致性和差异化供给的策略,探讨了加强大城市商业区停车需求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Nighttime lighting is an important public service that impacts human activities and promotes transportation and pedestrian safety. Of course, such services are not free and have been found to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requires that efficiency and care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s be taken,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ility concerns. A significant problem with exist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systems like street lighting is that they have evolved over time using rule-of-thumb planning standards. Given this, systematic assessment and re-evaluation offers much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the spatial efficiency of infrastructure but also the opportunity to explicitly account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combination with safety and security. This paper applies a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lighting in urban areas based upon the use of spatial analytics, including GIS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Findings and results are reported for a study area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highlighting current system configuration issues, method development and the potential long term benefit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 sector service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that economics can play in analysing problems with urban transpor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addressed are failing infrastructure, financially weak public transit,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otor vehicles, motorvehicle accidents, and traffic congestion. Simple quantitative analyses, even though approximate, can help to focus attention on the most promising classes of policies. Those classes involve som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and some narrowly targeted behavioral changes, but not the widespread curtailment of motor vehicl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