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赵晨雪 《价值工程》2021,40(28):71-73
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教育和健康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整体上而言,健康状况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越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健康权益的惠及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为加快推动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应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优化城乡医疗服务配置、规范健康档案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再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轮城镇住户收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从工资收入决定和留城意愿两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检验与时点间的比较。回归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决定与留城意愿两个层面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农民工整体仍倚重职业流动来提升其收入水平。具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2008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但其教育回报率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也没有随时间而"水涨船高";两代农民工均倚重职业流动来提高其收入水平,在2008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两代农民工在两个调查年度均表现出很高的留城意愿;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时点差异而非代际差异;迁移型职业流动不利于2008年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高;除城市可提供的收入水平外,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工整体是否留在城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城市融入(融入意愿和能力)对代际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直接促进作用显著,而社会保障、住房、工资、交往人群等融入能力变量间接弱化了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且中高收入阶层的农民工表现更为突出;(2)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发现,禀赋差异可解释代际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差异的主要部分,且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地区融入中机会不平等问题更加突出,这是导致其融入能力滞后于意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依据2008年进行的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以及2009年进行的全国流动人口抽样问卷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行为、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从事较为稳定且轻体力劳动,在就业圈层选择上,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都更倾向于在较远圈层工作,就业圈层发生变化的农民工以回流为主。农民工留城意愿分析表明: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回到农村养老,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在城市中生活;从居留城市选择类型来看,第一代农民工偏好于居住在中等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更喜欢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较低。基于农民工需求的代际差异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来推进农民工向中小城镇流动,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城市建设者,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及其职业认同状况,不但影响城市发展的持久性,而且对他们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稳定性及其在城市生活的平稳性都起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及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人们若具有积极的职业认同,将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安全感的建立和生活状态的改善等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职业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的职业稳定性和工作主动性,降低职业倦怠等具有显著作用。但是以往研究大多针对的是教师、护士、外企或国企职工等,这些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用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规范,而针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的农民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是影响农民工迁居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农民工迁移定居的基本事实和影响农民工定居的因素两个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文献回顾表明,进城农民工中近四成定居城市意愿强烈,三成左右在定居与返乡之间摇摆;影响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因素可归结为经济、 制度和心里三个方面,其中非经济因素重要性在逐渐上升.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深入改革,提升农民工内在竞争力,增强城市包容性可以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新生力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研究数据相对稀缺,尤其是缺乏对于其内部细分群体的居住状况分析。本文基于采集自全国30个省新生代农民工的两千余份问卷调查数据,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具有以下特征:住所获取方式主要依靠单位提供和个人租赁,居住面积和设施条件较过去有所改善,居住状况在不同收入水平、行业和流入地之间存在分异,居住稳定性有所提高,迁居大城市的意愿强于迁居中小城镇。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特征与就业状况、流动类型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就业、流动和观念三大因素,通过客观支付能力和主观支付意愿两个渠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CMDS数据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积极的就业效应即促进更加充分就业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其中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高学历及流动时间较长的农民工所受影响更大。结论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人的城镇化,强调包容性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使农民工融入城市,与持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共享发展成效,成为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因此需要首先了解哪些因素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近40年的历史,农民工也出现了两代人,他们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基于重庆市两代农民工样本的调查,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对影响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年限、职业类型、住房类型、居住环境、住房评价、农村老家是否有承包地等7个因素直接影响第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而受教育年限、职业类型、居住环境、是否有子女在务工城市上学等4个因素影响新生代(或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根据两代不同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代际差异,认为应当在住房、教育、土地方面实施差别化的政策,以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政策建议包括:建立以公租房为核心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和旧房非拆除性的改造,以改善农民工的人居环境;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以适应产业发展;重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公平;对农民工老家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要充分尊重其意愿。  相似文献   

10.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留居意愿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人口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根据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留城意愿调查问卷,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制度、区位几个影响因素选择13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职业、学历、在重庆工作时间、宅基地流转态度、婚姻状况几个变量对留城意愿影响显著。为促使他们市民化身份的转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城市政府应积极妥善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住房问题,增强对其的拉力;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应着力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促进他们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认同和融入;学界应积极研究影响外来务工人员迁移的制度性障碍问题,尽早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怀抱着扎根城市的梦想,但是这种梦想却因为高房价、低收入以及政策限制等因素所引致的住房保障不足而可能成为一种奢望。在一定意义上,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不足已经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瓶颈"。故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保障其基本居住权利,已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着力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以及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多渠道的住房服务等,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相对于经济方面的适应,其文化适应更具本质意义和决定作用。因此,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应给以格外关注,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文化,以使农民工尽快完成其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小额信贷的研究与实践,描述了目前城市农民工住房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借鉴小额信贷在国内外的发展模式,扶助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通过对比不同行业就业条件下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经过合理假设,设计出一个扶助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地居住问题的实验性住房小额信贷模式,并就模式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还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成功的改革,与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它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提高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和成本,人为地造成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对立,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度瓶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在中央的统一规划下,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恢复户籍制度的本真功能,同时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之中的其他二元制度,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5.
王勇 《价值工程》2012,31(20):321-323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既是我国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力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只有适应城市文化,才会最终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肖勇  何梅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101-105
通过对湖南省农民工进城务工过程中的子女适应问题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走访,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重点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收集整理到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的应用对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是否有城市同龄朋友、同学交往、学习成绩、老师态度、流动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等内容,在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较高,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of the workforce, organizations need to maintain or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employability of their workforce throughout their working life.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which HR practices increase workers’ sustainable employability at work.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organizations implement HR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ustainable employability in terms of workers’ health, motivation, and skills and knowledge from the employer’s perspective. In total, 312 owners/directors or HR managers (response rate 13%) filled out the questionnaire.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most organizations implemented a range of HR practices to improve the health, motivation, and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their employees.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these practices were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HR practices that were implemented, employees’ use of and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these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 of HR practices was also related to high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employability of employees, and to increased productivity of the orga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examples of HR practices to enhance sustainable employability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主体,但其身份、社会地位仍处于边缘地带。基于此,文章从组织和员工双赢的视角,以浙江省189名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组织支持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控制社会-人口和人力资本特征,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各个维度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ternational workers are a growing category of employees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of Northern Ireland (NI). The retention and skills shortages of the industry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in facilitating this increase. Thus, international workers could be an invaluable new source of labour for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provided that they are properly looked after and manage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umber of people moving to Northern Ireland to take up work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swer some of the ‘unknowns’ – including nationalit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The paper draws on data collected through a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 in nine hotels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focus groups with migrant employees in all of the survey establishments. Issues of social integration within the workforce and the wider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future that migrant workers see for themselves are discussed from a human resourc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Quality & Quantity -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irst author’s PhD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experiences conducted with his country people who work and live as migrant workers in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