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我国银行储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美国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罗奇曾表示,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储蓄量。著名投行雷曼兄弟也  相似文献   

2.
高储蓄率背后的人口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因素是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与中国持续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相伴相生的便是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高储蓄率也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高储蓄率的作用在于:高储蓄率通过银行转化为高投资率,进而促进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的扩张,这种大规模投资带来了快速的资本形成,个人收入、储蓄和出口的增长,以  相似文献   

3.
金顺 《新财经》2005,(6):18-19
国际投行研究部门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能帮助中国将经济规模上累积的"实地"向国际经济秩序的"外势"转化。伴随亚投行等多边机构的设立,将会弥补中国双边渠道的不足,特别是有利于其所面临的一些外部挑战。亚投行的成立将会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标志着第一个由中国发起并领导的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金顺 《新财经》2006,(1):12-13
每到年末岁初的时候,国际投行研究部门是最忙碌的,既要对过去的一年做出合理的解释,又要对未来一年做出明确的预期。经过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国GDP的规模陡增20%, 着实令全球金融市场为之一动。大宗商品的价格全面上扬,未来又会怎样呢?中国银行业的改革现在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主题,未来是否会出现通缩?国际投行的研究报告都给出了它们的观点和解释。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一项"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的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储蓄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非居民。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体制存在缺陷。另有专家指出,企业储蓄率高暴露出在一次收入分配中,企业回报多,劳动者回报少的痼疾,致使消费不振,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将更多政府和企业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你觉得热吗?” 在今年夏天,它一如往常地成为大家相互间的问候语。此时,身为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听到这句问话却是另一层含义。因为此前的一项面向6大国际知名投行的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过热(快)的。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烧”。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经达到51.4%。本文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讨论我国目前这种高储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降低国民储蓄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储蓄率对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划分标准,选择了31个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使用1991年—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储蓄率对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我国来说,高储蓄率对于进一步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阶段应该维持高储蓄,充分利用高储蓄的优势,将高储蓄安全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最终完成工业化。  相似文献   

10.
徐勇  零旻 《特区经济》2012,(6):101-103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充足供给劳动力和高储蓄率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人口红利之后将面临高老年人口比所导致的人口负债。本文在理论层面讨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口红利期劳动力增长和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红利期之后必须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研究了中国充分挖掘人口转变潜在贡献的现实困境,给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平  陆铭 《世界经济》2008,31(1):65-77
本文在迭代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家庭养儿防老的机制,探讨了微观家庭的消费、储蓄、后代教育投资决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养儿防老机制和生育控制情况下,高储蓄往往伴随着高的教育投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后代的教育投资量和投资率也将增加。从宏观层面上看,工资收入比重的增加,人均资本装备率的提高都将增加对后代的教育投入,这同中国目前的高储蓄、高教育投入的现状是吻合的。老龄化程度增加虽然降低了家庭储蓄率,但并不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取决于老龄化程度、资本产出弹性、教育部门资本投入产出弹性等参数。本文为老龄化趋势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提供了基础,并讨论了维持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王佐 《科学决策》2006,(9):62-62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部负责人说,中国经济所谓的失衡,有两个问题不能解释:第一,储蓄这么高,不投资干什么?第二,投资造成产能这么大,不出口干什么?在现在的体制下,高储蓄率带来了高投资率,高投资率带来了高出口率。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中国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储蓄率?主要原因是公共事业的缺位。  相似文献   

14.
金顺 《新财经》2005,(9):12-13
石油价格在各种因素的促动下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而中国经济的减速信号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多国际投行已经认定了中国经济减速成定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也吸引了国际投行研究者的目光,而金融改革的重头戏银行业改革上市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拭目以待的重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稳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国际投行以它们的视角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记者:英国对于加入亚投行有着怎样的考虑? 洪婷娜:英国对中国成立亚投行的决定表示欢迎。英国认识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是亚洲地区的一个“短板”,亚投行的设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促进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英国愿意与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一起,合作帮助亚投行发挥潜力,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机构之一,并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保持中国经济独立,摆脱外汇储备对美元过度依赖,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筹建亚投行隐含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潜在愿望,但是在当前由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通过亚投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有诸多障碍;因此采取何种措施为亚投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扫除各种障碍,则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亚投行如何克服外来障碍和完善自身条件,来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加以简单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国不断指责中国有意低估人民币,称中国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最近又指出美国经济问题是因为中国的储蓄率过高而造成的。面对这种指责,文章对美国经济问题和中国高储蓄率分别进行了深层研究,明确了在两者之间并无实质关系。美国对中国储蓄率的指责是在寻找不存在的借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GDP、投资量、劳动量、居民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一国居民储蓄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居民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5年4月初,美国谴责英国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AIIB)一事,引发了人们对长年伴随政策制定者及经济学家的一系列问题的关注:谁在主管全球经济治理?谁制定并管理规则?规则的制定该由多国参与吗?停滞的进步中国对部分国家发放贷款备受争议;关于亚投行发展方向及各参与国所起作用的问题广受关注。但是,美国对这一新机构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角色所持的  相似文献   

20.
钱曦 《珠江经济》2005,(4):79-82
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储蓄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