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以调动直接生产者的积极性,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分配问题。要解决好分配问题,只有原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应原则的具体形式才能贯彻得好。定额计酬就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对现行工资制度的一大突破和改革,是现阶段实现按劳分配的较好形式。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社会扣除不统一,从而导致制度上的工酬不一致;二是直接的社会扣除,导致按流动形态的劳动分配。弥补上述两大缺陷,首先生明确"人人社会扣除相等,剩余全部属于自己"这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极量界限;其次要建立按劳分配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对集体和集体对个人的分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流述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及制度;第二部分指出按劳分配的两大缺陷;第三部分针对第一个缺陷,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数量界限;第四部分针对第二个缺陷,提出建立两个基本层次的按劳分配体制和理论。  相似文献   

3.
许成安  王家新 《经济评论》2007,143(1):8-12,20
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生产资料为社会公共所有”和“不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关系”。而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按劳分配所需要的“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条件难以具备,这决定了在我国实施按劳分配面临众多困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没有严格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主要选择的是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方式则越来越多地引入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应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必须贯彻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认真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里,“劳”是按劳分配的核心,因此,对“劳”的理解是否正确,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本文拟对物质领域中“劳”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5.
(一) 什么是两级分配?两级分配论的观点是蒋一苇同志在1979年7月14日《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来的,我认为,两级按劳分配是否应从这方面理解: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即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正好领回它给予社会的一切;从企业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既然是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  相似文献   

6.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并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在杜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确实是一个突破。因为我们过去承认按劳分配。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和规律;或者说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是按资分配,把二者在形式上对立起来。实际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所分配的并不是同一的产品部分,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产品是V,即可变资本部分,而按资分配所分割的是剩余产品,即m。二者是对应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践的推动,特别是由于吸引外来私人投资,而投资是要获得回报的,我们才不…  相似文献   

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社会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满足同共需要的社会消费基金等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内容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从事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  相似文献   

8.
再论公平分配应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若要实现第一次分配中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的公平分配,一要在按劳分配原则指导下以一定的"指标"为前提,制定出普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也要制定出对管理者具有约束力的最高工资标准;二要彻底贯彻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亦即使劳动要素也参与对利润的分配,并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体系。国有企业应当利用其公有制优势,为实践真正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而实现在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分配做出表率。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先富和后富的问题。还没有两极分化。我们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在初次分配领域中贯彻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在再分配领域中强化国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定和界定营利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代表身份与行为准则是这些企业成功转制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必须把他们同时归结为国家与职工双方利益的代表。要当好双方的代表,首先必须在国家、职工和经营者之间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同时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与按要素分配原则一样,按劳分配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通则,属于初次分配。按劳分配比重的提高的社会经济的自然演进过程,不能刻意追求。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惟是我国的既成事实,同时也基本适合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一条客观经济规律,作为规律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分配取决于生产方式,即取决于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但是,分配决不是消极的,正确地认识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企业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已逐步退出了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集体股份制、个人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存的管理体制。在这个管理体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从而真正解决好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和平均分配是三种基本分配方式。通过对三种分配方式比较可以发现,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按劳分配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方式,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按劳分配容易转化为平均分配,这时,按要素分配的效率要优于按劳分配。因此,将按劳分配同所有制形式联系起来的做法值得商榷,从信息费用约简的角度来看,按要素分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平均分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经济学家》2003,3(6):56-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分配的根本原则,它对于不同的劳动部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适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劳动部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贯彻实现这个原则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又是不一样的。现阶段农业劳动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以保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的贯彻,充分调动每个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有的同志援引《哥达纲领批判》,认为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分配原则;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是从“六项扣除”中开支,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巴黎公社原则分配。例如,有的文章讲,“现实生活的具体工资中:第一,既包含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也包含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前者应当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后者则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应当是还受其他原则支配。”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按劳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按什么原则分配,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实践提出的要求。在我国职工中,物质生产劳动者占多数,但非物质生产劳动者仍有数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论述按劳分配时,一般是指直接生产者说的。如在《资本论》中说:“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总产品经过社会扣除以后,才能“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根据他们各自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在这里没有明确地讲脑力劳动者是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那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脑力劳动者是否通行按劳分配原则呢?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与“按供分配”于刃刚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按...  相似文献   

19.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罗宾逊的分配理论范式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来看,两者有本质和深刻的区别。两种分配理论范式在立论基础、研究方法论、解决分配问题的途径上产生一系列的观点分歧,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罗宾逊的分配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要以马克思所揭示的按劳分配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结合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和途径,推动按劳分配的合理有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