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快速发展的银行保险业务给寿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和压力成为保险业目前现实的课题,本文从银行代理业务结构调整角度出发分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为保险公司稳健经营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银保新规对寿险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宣告了银行保险业务渠道面临重大变局。长远来看,有利于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加大产品创新,但从短期来看,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银监会银保新规解读入手,分析了对寿险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寿险公司的应对之策,以期引发公司的思考,使公司更加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集团化运作的许可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推动,产寿险公司混业经营和交叉销售逐渐被合法化;而风行于销售队伍中代理人代理产寿险业务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抢占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交叉销售作为国内保险业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更多的公司开始进行尝试。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之间的交叉销售主要体现在产、寿险的相互代理人上,根据现有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几年内,还很难实现各种金融服务的综合经营。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产寿险公司之间的交叉销售。  相似文献   

4.
保险业中的寿险业务高速增长,其中通过银行代理的保险业务更是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文章通过对历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数据的分析,以及比照国际经验,得出结论:这样的高速增长是不正常的,背后充满了各种风险,必须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长远的眼光,妥善处理好保速度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维护保险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对于迄今为止在香港上市已有一年时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来说,这一年颇具意义。2004年8月底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无疑令中国平安管理层及投资者们欢欣鼓舞。从1988年成立至今,在短短17年内,从一家区域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业务范围覆盖产险、寿险、证券、信托、银行等综合型金融保险集团,其盈利能力在行业中持续处于领先水平。中国平安已逐步成为民族保险业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6.
保险公司承保和保险资金运用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两个轮子”,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通过资金运用获得投资收益来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亏损是寿险经营的普遍现象。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趋弱和资本市场低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受到严峻挑战。中国人寿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寿险公司,必须在承保和投资之间进行理性抉择,确保“两个轮子”协调运转,才能带动和实现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寿险市场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人寿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寿保险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应采取若干措施迎接挑战,如有限制地、有步骤地开放寿险市场,加强保险业的监管,培养可与外资保险公司抗衡的民族寿险大集团公司,等等。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寿险业的发展的盛衰变迁入手,指出日本寿险市场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并着重分析了导致其衰退的深层次原因。就中日两国寿险市场的基础条件的比较,寻找对中国寿险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建议中国寿险业界着重开发新险种、适当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法人监管、资金的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保险业社团法人体系等诸方面作为解决之道,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寿险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保险业起源于民间自发的带有相互团体保险性质的原始保险形式,产生于外商保险公司进入并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非常时期,经历了一个从觉醒到依附,继而畸形成长的发展过程。外商保险公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对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正负两方面的作用。纵观整个中国近代保险史,我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在面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进入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加快国内保险经营机制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健全和完善有关保险的法律法规;积极培育和规范保险中介市场,努力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强化保险监管的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加快保险业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保险业务,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作为非寿险业务的“老三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改革进程。虽然从整体上来看,非寿险业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并没有像寿险业务那样达到预期的经济成效。尤其是作为“老三险”之一的家财险,更是发展缓慢,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指银行与保险混业经营有两层含义:一是保险公司或银行内部设立单独部门经营银行或保险业业务。二是保险公司或者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了公司或控股公司形经营银行或保险业务。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安排,即银行保险混业经营是一种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险业60年发展历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保险业分为旧保险业的整顿改造期、人民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期和国内保险业务中断期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业获得快速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到专业化经营、并进一步发展到综合经营的历程。纵观我国保险业6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保险业务收入总量快速膨胀,业务结构更加完善,经济、金融、社会管理功能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从寿险公司业务特点来看,影响寿险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主要因素为利率、死亡率、费用率、退保率、潜在可选择权等。但是从经验来看,死亡率、费用率等因素的预测和控制是相对稳定的,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其实就是通过表外科目来减少表内科目的利率风险,也是寿险公司管理利率风险的利器。  相似文献   

14.
构建银保战略组合 开创保险业的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如何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渠道,已成为我国保险业的一项重要课题。而选择与银行合作,构建银保战略组合,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纵观国外保险业的发展,象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保险公司大多数也是通过银行、邮政储蓄网点来销售自己的新产品。世界第三保险国家-法国每年有40%到60%的保费是通过银行和邮政网点来实现的,有的寿险公司象法国的CNP和70%到80%保费收入来自于银行和邮政网络。再看一下我国,近年来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正日渐成为金融跨行业合作的亮点。今年11月27日,中国银行在北京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双方将在代理业务、资金结算、协议存款、以及其它具有市场潜力的业务领域展开合作,为双方客户提供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这标志着两大金融企业的强强联合,将为双方最大限度地开拓产品和服务的消售渠道,增长产品的服务竞争力打下基础。其它如工行、华夏银行、建行、农行、招商银行等也分别同中国人寿、安全保险、泰康、新华、美国支邦等保险公司喜结良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保险业保持了超高速发展,保险企业也日益强大,但入世后,保险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中国保险公司的发展都面临着战略选择问题。选择合适的战略,中国保险业才能在今后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保险业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利润不断下降,投资活动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利率变化较难预测的宏观背景下,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途径有限,投资风险与利率风险较为突出。保单贷款业务作为保险公司特有的金融服务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尝试从精算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保单贷款业务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保单贷款业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保险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针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风险控制对策。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我国保险公司应当从物质和观念上为今后在中国保险业全面推行综合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人身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招待费用等交易成本增长明显,保险公司的市场扩张仍然是粗放型模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于资金能力相对较弱、销售渠道较窄的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控制好交易成本费用将是中小型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显性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型寿险公司费用控制的现状、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中小型寿险公司成本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寿险业的盛衰变迁是日本保险业多年来盲目扩张、追求规模、过分依赖政府保护、缺乏富有竞争优势的管理体制、缺乏透明的经营管理及财务制度结构、资金运用失败的必然结果。为此,建议我国寿险业界着重从开发新险种、适当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法人监管及资金的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保险业社团法人体系等诸方面寻求解决之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寿险市场。  相似文献   

20.
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现代保险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在中国金融业尚未完全实现混业经营的情况下,保险资金的运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保险业逐步对外资开放,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而外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范围却要广泛得多.因此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是提升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