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股市于1990年由政府主导建立,股市政策在股市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影响股市的重要政策,多次被中国政府使用。本文通过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股市在熊市(2010年~2013年)和牛市(2014年~2016年)下的短期作用,得出结论:短期内在熊市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市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下调则股市依旧下跌;在牛市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会导致市场流动性货币增加,但在短期内股市却下跌。中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实证结果与经济理论存在背离的原因,并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提出了加强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同周期信息不对称反应是导致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TARCH模型和EGARCH模型从牛市、熊市两种不同时期分别比较利好信息与利坏信息对股市冲击程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受不同周期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同时面对信息不对称而引起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从投资者预期和投资者构成角度分析其原因,并从投资者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可  丁安华 《新财富》2012,(8):96-101
对中国股市的牛熊周期进行划分显示,近20年来,中国股市的熊市总长度为4325天,牛市为3362天,熊市长于牛市。对比美国战后60多年,牛市的总长度为15682天,熊市为7043天,牛市是熊市的两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利用较新的情绪度量指标——证券投资者信心子指数作为衡量投资者情绪的变量,探讨了上证指数收益与投资者信心变化在不同市态下的互动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总体样本及其子样本牛熊两市来说,股票收益率可以引起投资者情绪变动,但影响方向尚不明确;牛市期间的投资者情绪对股市表现的预测效果比熊市要好;熊市下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收益波动对对方变化的反应比牛市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其投资决策会产生偏差。本文运用深圳和上海股票市场1995—2009年的股市指数日收益率和交易量研究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现象。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行为,在牛市阶段过度自信的程度要大于熊市;过度自信使投资者过度交易,从而导致市场交易量显著的增加;此外,市场行情迅速而剧烈的转变对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改变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市牛熊市状态中偏股型开放式基金最优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基金规模与基金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对数变换成本模型来研究开放式基金在我国股市牛市、熊市不同状态下的最优规模,从而为投资者理性选择投资基金和监管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持续期依赖马尔可夫转换模型,通过Gibbs抽样估计方法,对我国和美国股票市场的持续期依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牛市和熊市中均具有较明显的持续期依赖特征,其中牛市的持续期依赖特点强于熊市。美国股市在熊市中有明显的持续期依赖特点,在牛市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特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股市投机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大约十年前,股市处于大牛市前期的底部徘徊.我在一家电视媒体连续做了十期的选股讲座,当然美工帮忙做了很恰当的PPT,为广大的投资者讲解如何选股的知识.其中选股方法有市盈率市净率选股,净资产收益率选股,市场占有率选股,行业龙头选股,K线组合选股,成交量选股,政策面选股,相反理论选股等等,回想起来,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那是熊市.以后很快牛市来临之后,这些选股方法就有了奇效.可是在牛市过程中的选股,和熊市过程的选股,则有很大的区别,所谓牛市重趋势,熊市重价值.而目前的市场,显然是一个十年一遇的大牛市,不管出于什么样的阶段,其选股思路大同小异,大致可以把选股方法归纳为基本面选股,技术面选股,社会心理学选股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9.
股市·房市     
<正>谢国忠:两年后才是新一轮牛市起点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日前表示,A股从去年12月进入熊市,大盘从6000多点下跌到2800多点,大部分股票已见底。他表示,熊牛转换并非一蹴而就,中国股市的熊市之路还要走一段时间。作为中小投资者,在熊市中要反弹时抛,牛市当中微调时进。如果抄底,  相似文献   

10.
回声     
《市场周刊》2009,(7):114-114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大盘从6124的最高点,最低跌到1664点,跌幅近70%,许多投资者被套牢,而那些在牛市中曾掘得一桶金的投资者,也体验到了“由富到贫”的喜悲心酸。就目前的这种经济形势,即使好多专家都信誓旦旦地预测大盘会上行到3000点,股市已经走出熊市,开始止跌回升.但好多股民依然处于观望态度,这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股市到底有没走出熊市,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到10月22日晚,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宣布停止首发增发中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必须减持与国有股难以减持的尖锐矛盾问题,成为新世纪初叶中国股市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认为,国有股减持必须重点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种常用的博彩型股票识别指标,本文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投资者情绪指数,在对中国股市进行"风险-收益"和情绪两种状态划分的基础上,对比考察中国股市博彩型收益的时变性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风险-收益",还是投资者情绪对股市状态进行划分,博彩型收益都表现出明显的时变性,即博彩型收益在牛市和高情绪期之后更为明显,而在熊市和低情绪期之后相对较弱。虽然各指标识别结果有所不同,但均表现出不同"风险-收益"下的博彩型收益与其他类型股票收益的差异要大于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收益差。博彩型收益主要源于投资者的非理性所导致的博彩型股票误定价。  相似文献   

13.
王毅 《商场现代化》2010,(15):149-150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是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剧烈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利用修正的Odean的收入效应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主要受到前几期的成交量以及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而此种影响在牛市中比在熊市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牛背是人人想骑的,可没有一番身手,非但牛背骑不上,弄不好还会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经历了15年牛市与熊市的起起跌跌,中国的股市投资者用牺牲金钱来换取了惨痛的教训,也学到了许多骑牛经验。在此,我们综合了一些投资者的经验与教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2008,(33):48-48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日前表示,A股从去年12月进入熊市,大盘从6000多点下跌到2800多点,大部分股票已见底。他表示,熊牛转换并非一蹴而就,中国股市的熊市之路还要走一段时间。作为中小投资者,在熊市中要反弹时抛,牛市当中微调时进。如果抄底,也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短线套利的风险还是很大。  相似文献   

16.
选用沪深两市的六个代理变量以主成分分析构建了投资者情绪指数,实证研究了牛熊市下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非对称性影响。研究表明,在牛市、熊市和震荡不同的市态下,投资者情绪是深市和沪市股票收益的系统性影响因子,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影响。熊市中投资者情绪对沪深两市的股票收益的影响要大于牛市,因此投资者在不同阶段对股票的投资可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谢国忠 《新财富》2003,(8):30-30
我访问了跟踪研究亚洲市场的欧美投资者,其中1/2认为市场正经历熊市过后的反弹.另50%则称新一轮牛市已经开始。大家一致预计股市年底大幅走高.因此纷纷择机低位入市。他们普遍承认,此轮反弹将由市场流动性驱动。  相似文献   

18.
黄湘源 《市场周刊》2001,(23):10-13
日前,历时四个多月的国有股减持风波嘎然而停。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关于“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的规定在有关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将停止执行。勇于改正和停止执行造成股市暴跌的错误的国有股减持方案,是体现“三个代表”思想,顺应民心,着眼长远之举,对于当前持续低迷的股市,具有重大的利好意义。次日,沪深股市四大指数全线飘红,巨大多数股票以接近涨停的价格报收。沉寂多时的股市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把握政策"与时俱进" 政策在任何一个市场都会对股市产生直接影响,在中国尤甚.所以把握政策并紧紧追随,是散户2002年"生产自救"的前提.政策做多就坚决跟进,政策做空就果断离场.比如2001年管理层为了股市的规范发展,一年内推出了100多项规定和通知,竟然还先后有60多家上市公司受到通报批评或公开谴责,其中还包括不少知名公司涉及丑闻.同时,又是国有股减持、又是增发、又是大量发行新股,在政策上已明显不支持股市做多,预示出暴风雨的来临.  相似文献   

20.
我国股市经过近两年的低迷,在政策面利好的推动下终于在5月19日暴发了一轮井喷式的上涨行情,此轮行情使股市形势发生逆转,牛市行情已经形成。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和中央领导最近对股市发展的讲话,表明了中央和证券管理层促进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决心,给股市投资者鼓了气,对于此轮牛市行情跨入新世纪充满信心。 当前的股市上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治理当前通货紧缩的需要。1998年我国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