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取决于产业转移质量和接收地的产业承接能力.由于西部地区承接的国际产业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而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显著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国际产业转移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当考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相对于区域产业转移,人力资本积累更能强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产业转移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两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发生行为。将现有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拓展到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并运用产业转移势差模型,基于经济、产业、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5个方面势差,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类区域产业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①基于势差理论的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是对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扩展,将产业转移的“一对一”模式扩展至“一对多”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路径;②以广东(发达类型区)对江西、湖南和安徽(欠发达类型区)三地的产业转移为例,广东至湖南的转移势差最小,相对于江西和安徽更不具有转移优势,通过对各子指标的调控,可以改变其转移势差,以达到改变其转移路径选择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什么,区域房价差异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哪些影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引入房价因素,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发现区域房价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从而诱发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间的相对房价升高,导致相对就业人数减少,并促使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对不同区域的深度分析表明,区域房价差异确实是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东部地区中高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与产业转移相适应的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体系,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避免部分区域产业空心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川渝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和人才流失现象导致区域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从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互动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结构优化的演变过程,指出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是最终实现川渝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川渝区域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加快承接区域外部产业的转移以及推动区域内部产业的再转移的步伐不仅是促进福建区域经济继续发展,而且是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手段.笔者就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福建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并且提出了产业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引导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内在要求,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战略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的必然选择。针对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出现的产业转移粘性、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趋势,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引导区域产业转移的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引言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化背景下,发达区域的产业基于区域的比较优势,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将部分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进行发展,从空间分布上实现部分产业的跨区域转移.广东省于2005年开始产业转移园建设,在粤东西北地区及江门、肇庆、惠州市欠发达地区规划建设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简称省产业转移园),作为承接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有序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王凯霞  敬莉 《经济论坛》2015,(2):141-146
政府是否应该参与区域产业转移,以及如何参与区域产业转移,在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近年来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开始纳入政府作用因素,有关争论集中在政府参与区域产业转移的合理性、途径和方式三个方面。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中观产业发展以及微观企业逐利行为三个方面,从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两个角度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推力、拉力和阻力,揭示政府参与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区域产业转移更加合理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经贸实践》2014,(8):18-20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该企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重点开发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以广西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梧州市为例,通过对梧州市2006—2009年招商引资的数据分析发现:梧州市承接转移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产业转移与地方资源禀赋相关性强,产业转移来源地以广东、广西和福建为主,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因素,较为宽松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地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梧州产业集聚的拉力因素,开放程度提高与资源依赖性增强、以及廉价的运输成本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集聚成为可能。寻找企业最小综合成本的区位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因此,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是地域功能属性、综合成本和产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关系在不同类型区域的体现与运用的认识,在预设观点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分别以昆山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案例,从经验解释和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两类区域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呈现。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上,市场演化形成产业集聚的情形在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而外部嵌入式产业集聚则是中国区域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产业集聚模式。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一般先于产业集聚而存在。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应是欠发达区域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随着要素价格上升及发展空间缩小,传统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跨区域转移,并且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也把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本区域发展的战略之一。但是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并未出现。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产业区域转移滞缓的原因,并从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必要的软硬件条件方面提出加速产业区域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早期对产业区域粘性的研究局限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下,忽视了产业转移的类生命特征和社会属性。产业转移不仅是产业布局的空间调整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转移过程。Probit模型验证企业嵌入原产地生产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越深,产业转移的成功概率越小。集群式产业转移可有效维系转移企业在原产地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生产关系网络,为破解产业区域粘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由梯度转移理论可知,因为区域之间存在要素流动差异,流动较低的要素往往可以粘住流动性较高的要素。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差异对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DI集聚效应、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都是促进外部产业向内转移同时增强产业向西转移粘性的重要因素,抑制了区域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凤兰 《经济论坛》2009,(14):97-100
产业资源总是向高收益的领域流动。香港制造业内迁打开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大门,不平衡的区域经济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地域空间。政府对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进行疏导,构成产业大规模转移最直接和最有组织性的外部动力。珠三角地区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源点区域,由于产业辐射能力受地域空间的影响显著,珠三角三大经济带的产业转移路径存在差异。市场动力是产业转移的源动力,政府应为产业转移清除障碍,构筑必备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现状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主要形式是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也可以起到缩小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产业转移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西北地区作为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其区域竞争力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理清西北地区区域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得出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集聚、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升其竞争力,为西北地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规避负面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从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SD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中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创新投入方面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非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但产业区域转移也存在诸多障碍,所以,应该通过一定对策来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推动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