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统计,建筑物在其建造、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产生的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34%。建筑物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耗产业之一,建筑节能已成为现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变成建筑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也为建筑造价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陈元芳 《当代经济》2004,(12):96-97
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366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5%,北京、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市则在7%以上。提高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与从业素质,不仅关系到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行业发展,而且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3.
建筑节能是建筑领域中一个新的极为重要的热点,是建筑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建筑节能是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大课题,其战略目标不仅是要节约有限的资源,造福子孙万代,也是要改善被能耗所污染的环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更洁净、更舒适。建筑节能的大发展不仅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带来相关节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整个建筑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物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阳光、温度等气候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物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阳光、温度等气候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谈到,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8%。现在的住房面积约有400亿平方米,而能达到节能标准的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新建的也只有15%达到节能标准,因此,在建筑节能方面今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节能住宅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 二、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的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发展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比较适合于新疆地区。外墙外保温就是将保温材料复合在维护墙外侧,使得建筑物热稳性能好,可避免墙体热桥,墙体潮湿、结露、发霉得以有效改善,有利于室温的稳定,建筑物的防水性和气密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建筑节能要想得到长远发展最主要的是抓好工程质量,要注重质量、做好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我们就要从一些具体的材料检验和施工操作方面着手抓起。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以来,建筑节能产品的应用成为国际建筑行业的主流,许多发达国家从产品技术开发、技术指导、应用推广到立法等多方面引导、鼓励和规范建筑、建材市场,节能型建材产品的应用有了广阔的空间。在美国,中空玻璃门窗的使用量占所有玻璃窗用量的82%,而德国政府自70年代后期即立法,明确规定不使用中空玻璃的新建楼房不批准建设。我国自80年代开始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建筑法》《能源法》《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1996年7月,经修改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暖居住部分)》(JC26—95)中明确规定,新设计的建筑节能标准要在1980年~1981年的基础上节能50%。同时各省市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标准实施细则和相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逐渐发展壮大。经过建筑业常年来的奋斗和发展,一批批规模宏大、技术难度大的高层建筑物在各大城市不断被兴建。在一定程度上,建筑业很大的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不断的被改善。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技术也在日益更新、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更与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安全挂钩。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建筑节能切实关系到建筑物的能耗,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不到位,都会造成很大资源的损耗,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有效控制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是将其落至实处的关键环节,因此管理单位在建筑节能各项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建筑节能内容,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过程中节能管理进行分析,为建筑工程节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筑能耗包括建材生产能耗、建筑施工能耗和建筑使用能耗,其中建筑使用能耗占80-90%。 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燃料、家用电气、热水供应等。建筑节能就是节约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节能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同时,对施工而言又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施工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建筑节能工程的相关知识,努力做好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作,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建筑墙体材料是影响建筑节能的重要因素.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必须研究开发建筑节能产品.加气砼砌块产品是属于新型墙材之一,但目前人们对它认识不够,建筑使用量小,通过对它的经济价值分析,提高人们对建筑节能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保证,而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因此,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国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及建筑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国推进建筑节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相应的建筑结构、技术、工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规范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减少建筑物及其用能系统的能耗,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活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基本的卫生、健康、舒适标准下,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一、大力发展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是扼制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到建筑业,对建筑产品的强大需求与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限制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1.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非农产业处于缓慢发展和不稳定阶段。从非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1980年高达46%,1984年为50%,1985年和1986年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下降到40%左右,1987~1990年达到50%。第二阶段是90年代前期的高速发展阶段。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1996年的71%。  相似文献   

18.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主要内容。建设部于1995年颁布了《城市建筑节能实施细则》,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列为强制性标准,同时建设部又于2000年10月1日发布了第76号令《民用节能管理规定》,努力实现城镇建筑夏季宅温低于30℃,采暖冬季宅温达到18℃。要求采取多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把新建房屋单位面积的能耗较大程度地降低。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有计划的节能改造,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的建筑节能规划,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能耗可实现节能50%。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相当于现阶段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改善居住舒适条件,提高能源利用率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很大,随着我国新的节能50%的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建筑已从低层次的解决人的居住向高层次的绿色生态建筑发展。在建筑物的耗能中,外墙耗能占了30%左右。因此,如何降低外墙K值,是降低建筑物耗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外墙保温技术因此应运而生。常见的外墙保温技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内外混合保温,以及采用空心砖、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材料。由于外墙保温技术具有能显著降低K值、消除热桥、防止内墙结露、保持室内气候平稳、保护建筑物外墙,延长建筑物寿命,因此成为建筑物保温节能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