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政治及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科学理念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唤醒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而目前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欠缺。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做法的基础上,应采取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高校形成培育合力、社会营造培育氛围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转变,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人的个体化发展这两个本源性的发展,社会的伦理与道德正在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由于生活领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与水准。鉴于中国传统社会下的儒家伦理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生活领域的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建构中国的公民日常生活伦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与政治参与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高度发达的文明状态,是同高素质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用公民意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公民,就没有政治文明的社会。公民意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政治文明的发展,分析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而探讨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乾辉 《魅力中国》2013,(5):188-188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状况堪忧,已经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调查显示公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力量的缺乏。针对这种状况,师范院校需要通过设置公民教育专业,创建校园“公民”文化以及强化学生工作,从而加强对师范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通过挖掘学科专业的公民教育资源和教学实践来培养师范生的公民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6.
浅论公民意识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备条件,也是法治国家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的基础在于健全的法制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强宪政意识;塑造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环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消除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我们发现,政治国家的力量大大超越了其应有的力量,致使出现许多政府力量无法克服的问题。而市场经济的所带来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却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漠视。由于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本文浅析了公民社会在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应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建构公民社会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新 《中国经贸》2010,(24):131-132
建设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强大而稳定的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主动性,而这首先要提高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当前在我国提高公民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何涛  刘翔 《理论观察》2014,(12):23-25
公民社会包含多重涵义,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所蕴含的精神。社会现代化包括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等多个层面,而人的现代化是其最终归宿和目的,人的现代化包含价值和实践两个维度,公民社会本身的结构及其所蕴含的平等、民主、自由、仁爱、责任、宽容、竞争等精神与人的现代化理念相辅相成,公民社会的建构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促成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意识是公民学习能力的体现,在信息时代,公民的图书馆意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公民普遍的图书馆意识淡薄,固然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要提升公民的图书馆意识必须从国家立法、图书馆工作人员、广大公民三方协力,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11.
唐荣双 《黑河学刊》2012,(6):182-184
民族地区公民意识建设,是要少数民族群众丢弃"百姓"意识,树立"公民"意识,把对国家的诚信、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每个人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独立自主的人格,更能理解并履行自己对祖国、人民、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是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公民素质代表着国家形象,彰显着社会文明程度。提倡公民的道德文明建设仅只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真正合格的公民还应该具有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热情、对公共事件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对个体与国家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清晰认知。因此,有必要对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历史作一梳理,从中找出问题和不足,再将国外的有益经验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力求探寻到一条更加有效地提高公民素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爱莲 《理论观察》2013,(12):142-143
从我国当前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交叉和重复性特点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进一步整合其它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积极推进公民意识践行的多样行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应注重社会环境的制约及营造;利用主要载体,落实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其公民意识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首先应从理论上科学界定公民意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在当前,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应由政府主导,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社会实践,有效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会议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党和国家在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如今,社会逐渐步入现代化,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培育公民意识对现代化的推动有重要作用。可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提出对公民培育提供了新的、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从五个方面对公民意识培育,这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国民积极捐款捐物、献血,许多志愿者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无私的帮助他人。这些感人的画面实际上向我们昭示着中国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形成。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抗震救灾过程中唤起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仍然是朦胧的,是感性的。这就需要对这种朦胧的公民意识精心呵护,认真培养,使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深深的植根于每个公民心灵的深处。  相似文献   

18.
赵中秋 《中国经贸》2011,(24):132-13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公民意识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从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手,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公民主体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城乡二元格局仍然存在,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村地区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农民公民意识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基层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发展空间.为全面促进城乡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农民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实现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治观念,促进民族地区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