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0年代以来,随着最优税收理论研究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公共财政宏观政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共财政学说进入最为繁荣时期.目前财政学教学面临着方法论选择、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三大困难.根据财政学科体系设计的流行分析框架,财政学教学内容应包括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经济的目标与职能、公共支出理论、中国公共支出与政府预算、公共收入理论、中国的公共收入、财政宏观调控与政府干预、多级政府与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财政等九大知识模块.  相似文献   

2.
中国宣布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公共财政,这意味着中国的财政改革选择了以公共财政理论,也即以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据的财政支出理论,以最少化干扰市场经济运行的收入理论、熨平经济波动周期的宏观财政论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论作为改革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强烈影响,是借鉴西方理论的结果.正鉴于此,本文立足中国国情,在了解、分析和探讨公共财政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基础上,找出构建公共财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客观要求政府职能的相应转变.公共财政的建立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确定财政供给的效应功能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正是以此为思路,从公共财政的性质出发,通过对区域政府职能的定位,以马克思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和西方"市场失败"理论为依据,对区域财政供给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功能区进行了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要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近期公共财政体系设计和制度优化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入手,遵循多支和少收两条基本线索,将民生问题纳入制度框架进行整体设计,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雪珍 《全国商情》2009,(14):133-134,136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财政是典型的"建设财政",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采做文章.之后,逐步走向.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随着民生问题的凸现,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公共财政"也逐步向民生倾斜,从"公共财政"到"民生财政",这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也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自1998年我国提出公共财政以来,对公共财政的理论探讨颇多,但很多研究立足于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生产性和投资性。政府的财政收支集中在哪些方面,更应是一个伦理问题,应从公共财政的民主化、公共产品化和市场化三个基本特征出发,深入分析公共财政的伦理性质,并通过法律规范、预算建设、收支调整等措施对公共财政的伦理性进行构建,以期在市场经济下,真正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体和集群的美好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公共财政体系,其根本出发点是弥补"市场失灵"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我们正在建立的公共财政体系是市场经济类型下的财政,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决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是法制,它的一切收支活动必须有法可依、依法而为。对预算法改革原则的确定,应遵循公共财政原则并体现公共财政所倡导的理念,只有如此修订后的预算法才能与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目标相匹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为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公共财政的本源、公共财政同我国社会环境的相容性、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政府预算改革: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公共财政实践已经表明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对于"公共财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也应从改革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入手.当前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改革为切入点、多项改革措施配套推行的预算管理改革就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