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劳动力,技术,物力,财力是生产的基本投入要素,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投入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有许多的组合,但在一定的经济实力或经济环境下,必然有着最佳组合,使生产达到成本最低和效益最高。技术决策就是正确地选择技术的类型,技术的水平,投资的时机,使得所采用的新技术和其余要素的组合成为最佳。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我国的经济生产和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两低一高,即技术水平低,效益低,成本高。日本在经济建设中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我国大体相同,然而国民生产总值为我国的兰到四倍,为此国家制定了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可是在我国的现实中,许多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无论在全员生产效率,还是资金利税率等方面都低于地方中小企业。所以有“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人”之说。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技术,一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影响建筑业经济产出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国内生产总值、对外经济合作、外商直接投资、政府的科研支出、技术进步贡献率、规模经济贡献率以及制度因素等都对建筑业的产出增长发生作用。从投入要素使用效率角度看,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对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实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要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而依赖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4.
企业资源配置及其规模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资源是指一切在生产过程中能带来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投入要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源的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生产教育和生产管理等实物和非实物形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资源互相作用、有机结合下形成的整体系统,资源的基本组合方式包括:(1)质态组合,它表现为劳动者素质和水平应当与劳动资料的技术水平相协调,物力因家门部各级成部分之间相互适应,人力因素内部各部分劳动者之间相互协调;(3)量态组合,它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技管理等资源的投入规模和比例的合理程…  相似文献   

5.
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前沿生产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所描述的技术关系是说对于给定的要素价格,要求选择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要求选择适度的经济规模,要求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以最大可能的劳动生产率组织生产。这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函数,这种理论生产函数可称前沿生产函数。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需要应用前沿生产函数。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所建立的DEA模型是用来研究生产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十分理想卓有成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要素禀赋、地方工业行业发展与行业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中国省际层面和行业层面的26种投入要素,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地方工业行业的非充分发展和受要素约束状态,进而基于各地区要素禀赋特征揭示各地区代表性工业行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各地区工业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省份有较多的充分发展行业和要素约束行业,东北三省和中西部地区有较多的非充分发展行业。对于非充分发展的工业行业,其发展路径是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或改善要素结构;对于充分发展和要素约束的行业,其发展路径是增加要素投入和改进生产技术。(2)影响不同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投入要素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就业人数、城市工业用地、科技禀赋、物质资本、高速公路里程数是工业行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影响先进制造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就业量、城市工业用地、科技禀赋、物质资本、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3)不同先进制造业存在不同的要素组合最优区间,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投入要素处于最优区间的位置而选择优先发展行业和发展路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较多的重要投入要素已进入先进制造业的最优组合区间,可以方便地依据本省特征选择发展路径。贵州、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投入要素都远离要素组合最优区间,这些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将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7.
白西庆  杜猛 《经济师》1996,(12):65-65
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集约化经营的难点及对策白西庆,杜猛,张永庆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经营要素的价值或技术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相对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等途径,形成规模化、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收益,最终达到提高整个经济效...  相似文献   

8.
“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一种产品或一类产品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这里“经济”是指“效益”和“节约”的概念,“规模”是指生产规模。经济规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法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因投入要素的规模不同导致在报酬上有所差异,而且带有规律性。即在投入规模较小时,报酬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规模增大的幅度,叫做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投入规模逐步增大后,继续加大投入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即报酬的增加幅度小于要素投入规模的幅度,称作规模报酬递减;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改进的Cobb-Douglas 生产函数,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336家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创业期企业要素投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研发投入、管理水平、销售能力、资产负债率对企业创业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同时发现,我国创业期企业在要素投入方面具有从增加传统要素(劳动和资本)投入向提高技术效率要素投入方向转变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了新兴经济市场企业创业绩效与要素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可为创业期企业进行合理要素投入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改进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336家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创业期企业要素投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研发投入、管理水平、销售能力、资产负债率对企业创业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同时发现,我国创业期企业在要素投入方面具有从增加传统要素(劳动和资本)投入向提高技术效率要素投入方向转变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了新兴经济市场企业创业绩效与要素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可为创业期企业进行合理要素投入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厂商理论与产业发展理论,构建要素成本与要素最优配置、产业边界的关联模型,从供给侧视角,探索综合成本变动对产业边界和要素最优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配置最优结构取决于要素成本和要素贡献率,要素成本的提高会降低要素最优投入比例。产业边界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会继续扩大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而交易成本率上升会缩小规模经济产业的生产边界。研究以厂商理论为基础,扩展了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相关理论的研究视野,为各产业战略设计和要素投入策略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2.
资源及其合理配置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源范畴及其合理配置意义 (一)资源的含义 资源概念的本初含意是指资财的来源,并非仅指一般的自然资源。按牛文元的说法:人类在生产上、生活上、精神上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可见其含义甚广。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我们把资源概念限定在现存的各种自然要素及由其组合而形成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利用自然要素加工、改造、生产出的各种经济物品及由其组成的经济环境,最后是人类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增长的人口、知识、技术、文化、管理体制等,只要能进一步有利于经济物品的生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均可称之为资源。按已有的叫法,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因素及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认知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定的增长源泉,通过某种增长机制,最后形成某种增长路径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增长源泉主要指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等。增长机制指要素的相互组合方式,一般认为技术决定增...  相似文献   

14.
<正> 资源分配是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产过程总要涉及到许多种资源,如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的投入。一定量的各种资源被选择并组合在一起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为的是要得到一定数量的产出。研究这种投入组合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帮助我们选择最优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一、从投入物越多,产出物也越多谈起投入物越多,产出物也越多,这确实是  相似文献   

15.
赵之砚  金一泓 《技术经济》2003,22(8):F003-F004
<正> 粮食产量始终是关系我国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大事。粮食生产模型研究的是我国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各部门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制定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生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1.选择变量。根据我国的国情,粮食稳产、高产是一项基本国策,政府对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在模型中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粮食产量的自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源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资源生产率的指标体系和经济分析框架,考察1978~2008年间中国资源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阶段性特征。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性仍在增强,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下降趋势。本文在此基础上引入资源因素进一步探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从资源效率、资源投入与技术进步间的替代关系等多个方面增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化并非生产中的直接投入要素,但文化通过经济活动主体对生产要素投入以及要素使用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浙江省和河南省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为例,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投入量、资本积累、企业家的数量以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经济文化的差异是导致河南经济发展落后于浙江省的基础性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美生产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1952—1979年中美生产率的比较从经济学意义讲,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目前尚缺乏更有效的方法来度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情况下,一般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价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生产函数理论中被定义为产出增长率与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加权和的差。我们采用美国哈佛大学乔根森(D.W.Jorgeusou)教授提供的方法论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1952—199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变化进行了测算。我们对中国总量生产函数取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即产出是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时间的超越对数型函数。因此本文给出的有关增长率或指数均系超越对数型。美国方面的数据则来自于乔根  相似文献   

19.
一、要素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为说明上方便,本文采用的生产函数为Y=AF (K,L)的形式,Y为产出,A表示生产效率,K和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F(·)为生产函数,生产技术将放在其中考虑。两地区的经济差距主要表现为两地区人均收入的差异,因而取决于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投入。本部分我们首先考虑生产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共同推动下,当代经济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增加资本的形成、增加劳动投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培育人力资本以及推动制度变革,这些要素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值;另一种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组合价值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就是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从而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一、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影响高技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各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影响上,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自身技术结构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化,而且可以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