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金叶  董洋 《经济论坛》2007,(23):28-31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但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必然会给各个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打上独特的烙印.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其特殊性: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的同时,大批的疆外劳动力流向新疆,使新疆农业出现了劳动力净流入的状况,本文拟通过对新疆农业劳动力流入、流出状况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镇,出现了数以亿计的实现了就业转移、却难以实现居住转移的农民工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迁移模式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模式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管理的规范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制约了企业长远发展乃至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这种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策将具有分类性和渐进性特点。中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现实选择;加快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步伐,以缓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在城市公共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经济发达省份流动,满足了经济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相关数据计算,2001-200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1%左右.因此,政府应该采用一定措施以鼓励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样必将会提高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4.
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本文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七方面是“民工荒”的微观成因,为了妥善解决民工荒问题,我们应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规范员工行为、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关爱农民工心理健康等。  相似文献   

5.
王兰香 《经济论坛》2002,(22):59-60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机构改革、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政府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又要承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解决不好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会成为我国今后需要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在国内大范围的无序流动,正引发出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  相似文献   

6.
辽宁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镇、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辽宁的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在辽宁省内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者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甘吉世 《时代经贸》2011,(18):58-59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关于中国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为缓解我国女性就业压力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本文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本文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 ,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 ,认为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 ,其迁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构建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 ,并在此模型基础上 ,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费用收益理论对劳动力流动的动机、条件、个人决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劳动力流动呈现由西部向东部、由农村向城市的基本态势。受流动成本和收益的制约,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相对更容易实现迁移。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制度、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两个进程的步调并不一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何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尽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成为关注重点.近年来,在所谓"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举家迁移的数量增长明显.这一现象在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仍显滞后的背景下,是否意味着"农民工"在进城20多年后靠自己的力量真正扎下根了呢?文章从森的"可行性能力"角度出发,利用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中关于浙江省的数据,对农民工举家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用工保障环境改善等相关条件在其中的作用,以期对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伴随如此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保持,并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基于中国的政策变迁、地方政府行为和劳动者自身行为的变化所导致的。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能否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起着重要作用。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迁将是对中国政府新的考验,如果成功,将走出中国独特的农村劳动力迁移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一、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成本的微观经济分析 1、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对劳动力要素来讲,机会成本就是劳动力为流动或不流动而牺牲掉的收益或付出的代价。为便于研究,我们选择了几种主要类型来进行分析:江苏城市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属于不同经济类型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单位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本省区域间流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城乡收入的较大差距、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收益的较大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强劲“拉力”。虽然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向城市流动的机会成本要低于预期收益,但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产业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一般比向城市流动更低。农业劳动力在单纯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一部分人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的约束条件下,实行兼业经营,兼业经营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获取农业和非农业的全部收益,这种流动(非农化)的  相似文献   

15.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本文首先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出发,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行了计量并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增长回归模型;模型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来GDP增长0.6823个百分点;最后通过放大迁移收益对该模型进行了简单讨论,指出如果政府仅仅将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达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则每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将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从劳动力群体的转移和个体转移两个角度出发,并由此形成了不少理论学说,包括宏观视角的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以及微观视角的贝克尔家庭经济学、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探索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目前,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较有影响的经典的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深度评述,并结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实际情况,分析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推力—拉力”理论的实质,发现中国的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剖析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拥有和劳动技能掌握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周娜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22-123
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市也深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煎熬。其实,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可以密切配合,协调共赢地摆脱彼此的困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东部地区产业顺利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都面临着各种阻碍,从宏微观层面,结合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现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问题的协调解决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