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取决于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发展观。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由来首先,我们应当搞清楚"转变增长方式"问题的由来。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从稀缺、欲望、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等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它们与资源环境危机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结果表明传统经济学在基础层面上不适合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应当建立新的经济学,把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引入经济系统中,使其逐渐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严格受制于资源的丰度及结构等,而资源禀赋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格局,还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合理性。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发展的路子,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型城市成为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停滞表现最集中、最突出、最明显的地区,也成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生态与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必然经历从开发建设、繁荣到衰退和转型的过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环境审计是对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现代方法之一,是应当今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而提出的。在我国经历了初期工业化进程后,人们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这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得我国很快面临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企业经济》2008,(5):107-109
资源环境因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使得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正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资源支撑工业增长的能力越来越弱。湖北省是资源不足的省份,能源资源较贫乏,特别是煤炭、油料资源稀少,对外依赖程度相当高,火力发电用煤98%以上是从外省调进的,虽然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但外调比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湖北省每年排放工业废水近10亿吨,工业二氧化硫50万吨,工业粉尘35万吨,成为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浪费问题,中央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到2020年GDP要实现“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只有破解制约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循环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制订政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性、超常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到2020年GDP要实现“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只有破解制约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循环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制订政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性、超常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殷文义 《企业导报》2011,(17):140-141
长期以来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来的是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重污染,本文以宏观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为依托,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经济政策,明确政绩考核指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煤炭企业长期以来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路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致使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当前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科学发展、清洁发展、和谐发展等一批新的执政理念,煤炭企业必须克服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模式下构建企业逆向物流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统经济的线性增长模式是以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为代价,其结果必然导致资源短缺和枯竭,并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受重创。循环经济的根本就是保持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事实也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往往以企业  相似文献   

14.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型经济的简称,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秀香 《企业经济》2003,(11):128-129
一、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不难发现,其增长的方式是靠高消耗资源、高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的,其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是巨大的。(一)我国的资源消耗状况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其对资源的消耗量与消耗速度是惊人的。1、掠夺式的资源开发给资源基础造成严重的破坏。许多地区大量存在的小煤矿、小金矿采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滥用滥挖,采富矿弃贫矿,造成资源的巨大破坏。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五小”制止力度比较大,但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国有煤矿的资源利用率只有50%,县级煤矿这一比率为20—30…  相似文献   

16.
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重大国情.我们创造了过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但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四高一多"(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耗强度较高,污染排放量较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7.
《资源与发展》2005,(2):27-33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经济再次以两位数的速度保持高增长。然而,在高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农村基础仍然薄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亟待解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彧 《企业经济》2006,(9):12-14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转变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中心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所需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人民生活从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很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