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为了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这一目的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并完成不良资产的收购任务后已经实现。在这以后,金融风险就转变成资产管理公司能否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资产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地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多种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或转轨国家,不良资产的处置部是开放式的,不能局限予园之内。处于转型经济中的中国,通过利月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拓展不良资产处置围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有竞争优势,应成为主力军。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应是主营不良资产处置、兼营多种投资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3.
为了维持经济稳定运行,我国采用高度重视、行业监管的方式对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进行标准化管理,加之相关管理政策的优化,促使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质量、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但受法律法规的影响,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着权利义务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产生的后果,其次阐述分析形成该种现状的成因,最后对如何提高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与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庄毓敏 《中国金融》2004,(19):11-12
今年2月,财政部提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考核责任制方案,要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部债权资产必须在2006年年底以前处置完毕。同时,在完成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目标的前提下,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对确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适当追加投资、接受委托处置不良资产和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等业务。这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已基本明确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资产管理公司今后继续发挥服务于我  相似文献   

5.
1999年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迅速完成了机构组建、人员选聘和大量的资产接收和债转股任务,并快速开展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四年多来,资产管理公司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增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妥善化解银行危机的信心,也确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在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不良资产接收以后,资产处置就成为资产管理的核心任务。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损失?笔认为,搞好资产分类将对资产处置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金融行业中的新成员,担负着管理,经营,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中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的重任,资产管理公司将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收购过来,通过债权转股权,债务重组,置换,拍卖等经营,处置方式,为不良资产寻找一个好的出路,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全面开展,如何防范道德风险是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基本过半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至2003年10月,资产管理公司已累计处置不良资产7339亿元,占收购不良资产的51.5%,处置债权资产4977亿元,债权资产处置进度41.9%。初步预计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2008年末前处置完毕,其中债权资产可以在2006年末前处置完毕。尽管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资产处置向纵深推进,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分期付款项目逾期现象比较突出。一、我国分期付款逾期现象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9.
法律视角解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9年国务院设立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从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资产的第三人)和原不良资产剥离银行之间基于不良资产剥离合同产生的不良资产剥离纠纷不断出现。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探索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新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年初,有关部门提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考核责任制方案,要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部债权资产必须在2006年年底以前处置完毕。同时,在完成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目标的前提下,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对确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适当追加投资、接受委托处置不良资产和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等业务。这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已基本明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是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下设立的,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化解金融风险、支持企业改革和资产处置回收资金最大化三大重任。AMC成立以来,在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处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刚刚起步,不良资产处置尚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如何有效应对不仅事关资产处置工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财政监督》2007,(7):59-60
自1999年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组建以来,主要是负责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截止2006年底,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已暂告一段落,具体情况如何?财政部驻四川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以上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都办事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良资产打包批量处置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资产打包批量处置的难点与对策分析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推进,存量有效资产不断减少,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在处置方式和手段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才能圆满地完成国家赋予资产公司的历史使命。不良债权打包批量处置作为不良资产集约化处置的主要方式,是后期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回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金融不良资产自身因素、债务企业自身因素、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因素、处置环境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贷款方式、贷款本金、企业偿债能力、企业规模、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具体处置方式和政府干预对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有显著影响,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所处的区域位置、资产管理公司的打包处置、处置地区的法治水平对回收率则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提高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绩效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不良资产价值回收最大化,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具备将近五年的运作经验。在借助国际招标处置资产、企业债权与股权重组、资产证券化以及企业股票承销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风格和操作模式。但五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从有关现实问题出发,借鉴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探讨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机理和规律,并提出现实选择和解决思路,为资产管理公司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在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以建立资产处置回收目标责任制,开办三项新业务和中、建、工三行可疑类贷款剥离为标志,资产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债转股、资产重组目前不宜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手段。建立贷款清收新机制,综合运用信息、法律、交易等手段清收不良资产是资产管理公司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不良资产处置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关键问题是不良资产处置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由于不良资产的价格十分敏感和重要, 资产处置定价往往成为资产公司处置的难点、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监督管理部门检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处置方式直接影响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回收程度.政策性资产处置任务完成之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商业化经营,对资产处置方式创新产生了内在的要求;同时,市场环境的改善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为资产处置方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传统处置方式及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基础上,对不良资产创新处置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成立四家国有金融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处置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以最大限度保全国有资产、减少损失,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已全面开展不良资产的收购工作,收购结束后马面临着对大量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并利用其专业化手段来管理、处置不良资产,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目标,资产管理公司在管理和处置不良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试以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