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永隽 《南方经济》2004,46(3):74-76
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年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了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并提出了新时期中国进一步吸引日本投资并提高其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小型企业占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绝大部分,中小日资企业是日本对华投资的排头兵,在整个对华投资中起试探作用,1992年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方向的明朗化,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强有力地吸引着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投资者,为尽早占领中国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日本大型企业中掀起中国投资的热潮。从此,以中小日资企业为先导的日本对华资本扩张的低级阶段已告结束,投资层次迅速提高,在华的中小日资企业逐步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目前在中国各地的投资企业数量,上海占25.5%,江苏13.0%,浙江4.3%,三地合计占42.8%。上海和长江三角洲成为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第三次高潮中的首选区位。  相似文献   

4.
日本投资商移情中国日本大藏省最近的统计结果表明,日本企业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正在急刷减少,而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却在急刷增加。据统计,1993年上半年日本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额为7.1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减少39.7%。相反,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却比上一年同...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直接投资概念和中国的不同,日本的直接投资概念含有购买证券、资金贷款和设立或扩大子公司,中国关于直接投资的概念是指合资、合作和独资这样的三资企业。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和东南亚投资的部分田资企业正面临雇工费上升、劳动力留用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因而九十年代日本对上述地区的直接投资一般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中国较之过去,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地理位置邻近日本,劳动力丰富。估计在九十年代前期,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第1表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走势资料:根据日本大藏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  相似文献   

6.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对外投资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许多企业仍无法摆脱这一影响。但是,日本企业既是泡沫经济的受害者,也是泡沫经济的制造者。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很多都以失败告终,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分析其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发现,日本企业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树立起来的投资体制和投资风气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桂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81-84
文章从分析中日之间的投资状况入手,比较和分析日本福冈县的生存环境、投资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寻找差距和障碍。通过分析表明,中国企业到日本投资的区域选择非常重要,进入日本投资的一条可行途径是选择日本福冈作为桥头堡,进而辐射日本全国。  相似文献   

8.
在长三角地区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日本企业中,有中小企业,也有大公司。截至2009年3月底,共有1809家日本大公司(本文数据选自《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涉及的日本大公司)在华投资,其中包括在东京证券一部上市的1030家企业、在东京证券二部上市的147家企业、非上市公司227家。上述日本大公司共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设立了6583家法人企业。从产业分布来看,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日本大公司投资的核心领域(共3736家,占56.75%),但服务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2826家,占42.93%)。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中日韩三国相互投资问题,但是在三国跨境投资中,中国是东道国,日本和韩国是资本输出国,因此,本报告将主要围绕日本、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日韩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二是日韩在华投资企业的基本特点;三是日韩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分工;四是日韩对华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6,(46):31-32
【日本《经济新闻》11月7日】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开始减少。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为32.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预计,今年金年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很可能出现4年来的首次下滑。另外,美国和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也开始下降。目前。上述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出现向印度等国扩散的趋势,这很可能导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管理层收购(MBO)在日本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兴起及其制度性原因,并探讨了MBO在日本的发展趋势。从日本经验看,中国走出MBO困局除了规范运作外,关键在于合理定位,同时要发展权益投资机构。  相似文献   

12.
投资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中小企业抢救业绩的一条生路。日本经济产业部近期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投资中国的日本中小型企业中,有大半都表示业绩上升。目前还未到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中,有17%表示将落户中国。根据调查结果,日本当局相信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的热潮还会继续沸腾。日本中小型企业看好的是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许多目前已经在中国投资的日本厂商都表示:"将业务扩展到中国,不仅仅只是节省了生产费用,也扩大了海外销售网。"其中,有41%的企业指出:"中国顾  相似文献   

13.
媒体速览     
《中国经济快讯》2013,(36):16-16
东盟推进经济联盟:日本的机遇与挑战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创立于1967年,从1973年“日本·东盟合成橡胶论坛”开始,其后40年,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一直顺畅。通过合作,日本企业在东盟扎下了根,很多企业已经成为当地企业的一部分。在中国与目本的经济关系开始紧密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多,但全部叠加起来也不及对东盟的投资。在该地区,日本企业一直是自由贸易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比较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90年代以来中日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探讨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与中日比较优势变化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机械行业和化工行业,中国相对于日本比较优势的提高是这些行业日本增加对华投资的原因;而在电子和电器机械行业,中国相对于日本比较优势的提高并不是日本增加对华直接投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对内直接投资小国①"。然而,东日本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国际化步伐,促使日本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而中国企业则成为日本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国。显然,外国企业增加对日直接投资,将推动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有利于日本建立具有竞争力的雇佣制度和企业关系,从而构建"新日本经营模式"。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在日本的技术研发和投资,日本必须抓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战略。而中国企业应加快中日"双向投资"步伐,提高其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国平 《现代日本经济》2001,117(3):7-11,21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曾一度地眼过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走出了一条明显区别于欧美的模式,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对资本需求变化状况,运用对外直接投资较为成功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最近,类似于日企撤离中国、对华投资大幅下降、美国企业对华投资大幅下降的消息,充斥媒体。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日本对华投资下降了26.6%,美国下降了8.25%,德国下降了63.7%,荷兰下降了30,6%。就连韩国,也传来消息说韩企对华投资正在快速下降,韩国企业开始纷纷撤离中国。要知道,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贸易往来的迅速增加和日本企业大量对华投资,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成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新伙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发展与日本经济结成了密切联系,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中的“中国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国,在日本2002年脱出经济衰退过程中起到了“中国特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虎 《中国集体经济》2007,(31):199-200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其对外直接投资成效显著,这与其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众多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所处的环境较相似.文章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政策的组成和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5月3日]我对中国经济表示乐观。中国经济是投资主导型经济,这种特点并未改变。投资资金是由企业收益带来的,受外部影响不大,可以维持高水平的设备投资。此外,只要收入顺利增加,消费水平就能够得以维持。今后中国经济的动向取决于能否增加内需。只要消费、公共投资、企业投资能够顺利增长,就能使经济实现中长期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