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仁华 《商》2013,(8Z):135-135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证人出庭的现实状况依然严峻,关键是缺失一套完善且确实有效的证人权益保护机制。“证人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确立后,证人法定作证义务与应有权益保护失衡的现实矛盾更加突显。本文从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困局与应对两方面进行辨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证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活动中的重要庭审环节,对事实认定、核实证据以及诉讼结果有重要作用。我国证人出庭率低以及保护制度缺失位等问题长期存在,有历史、证人、社会以及立法等原因。运用诚实信用原则,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和自由心证等法理,结合现状分析,建议普及公民法律意识和转变传统思维观念、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以及立法规范平衡权利和义务。为此,对证人出庭作证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萧明皓  郜若瑶 《商》2013,(12):271-271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十分重要的证据类别之一。但在我国,证人一向不愿、不敢出庭作证。纵有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证人保护制度在我国还很不完善。新修订和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出庭作证和证人保护制度做出了新规定,但依然存在着众多缺陷,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其可操作性也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4.
刑事证人出庭难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审判程序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进程,制约了我国司法制度改革和庭审方式改革的步伐,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本文从法律对证人作证行为性质规定不统一、立法上义务与制裁的失衡、证人保护制度的严重缺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立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对策构建,以期在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之际通过对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修改、完善使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更科学、更完备、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李霞  俞美华 《商》2013,(7Z):155-155
由于我国的证人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证人出庭作证难成为我国刑事审判实务界中的一个难题。新修改的刑诉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证人制度作了修改和完善,但尚不够具体完备,不利于实践中的操作执行,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对证人出庭作证、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商》2015,(44):242-243
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证言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证人是否出庭作证关系到诉讼活动能否良性运转以及查明犯罪事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证人也就变得迫切而必要。另外也是对宪法关于人权保护的响应。2012年新刑诉法对此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相应条文,确立了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确保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在刑诉中的有效实现。但是,就目前从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证人出庭难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所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措施,来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强化公民作证义务,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人民同犯罪作斗争。为我国早日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莉 《商》2012,(12):94-94
证人出庭作证难一直是我国刑事审判实务界中的一个难题,时至今年,新刑诉法修正案对证人制度才有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针对此次刑诉法有关证人制度的修改,笔者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证人出庭作证、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裴铮  梁潇 《商》2013,(12):265-265
证人在案件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有时候能够左右案件的审判结果,因此证人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颇为重要,大部分的证人在出庭作证的时候都会担心自己的权益会因为出庭作证而受到对立方的侵害,因此在诉讼程序中,证人保护是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对证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完整的,甚至说是缺失的。本文是通过对国外证人保护制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解,并对我国证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不足之处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历史传统的证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蒋鑫  孙一迪 《商》2013,(10):168-168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证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也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证人出庭作证正是充分发挥证人证言这种证据作用的关键。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因此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问题就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证据,是破获犯罪和定案的依据。而在诉讼中,证人的许多权利可能因为出庭作证而受到侵犯,如害怕受到人身威胁、打击报复或"事不关已,毋须得罪人"等思想困饶,从而使证人拒不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证人不愿作证特别是不愿出庭作证已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代星 《商》2014,(22):206-207
前言引起全国关注的“山东招远全能神教惨案”,竟然因为证人害怕全能神教残余势力打击报复,而在开庭时没有一个证人敢出庭作证。然而这种状况在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存在。  相似文献   

12.
武羽佳 《消费导刊》2011,(3):125-125,127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证据之一。实行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普遍原则和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平”、“正义”的司法主题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顽疾,  相似文献   

13.
万翠玲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311-312
证人是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他通过自己表达其感知以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一般而言,证人只有按时出席法庭才能对影响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各种因素加以澄清,诉讼活动才能够得以正常进行。因此,不管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对证人作证都要求必须以出庭为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承担的一项法律义务。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证据规定》第五十四条第一款再次重申:"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然而,目前审判实践中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的现象仍是比较普遍,已经严重制约了法庭庭审功能的发挥和诉讼任务的实现,因此,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已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证人是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他通过自己表达其感知以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一般而言,证人只有按时出席法庭才能对影响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各种因素加以澄清,诉讼活动才能够得以正常进行。因此,不管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对证人作证都要求必须以出庭为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承担的一项法律义务。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证据规定》第五十四条第一款再次重申:“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然而,目前审判实践中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的现象仍是比较普遍,已经严重制约了法庭庭审功能的发挥和诉讼任务的实现,因此,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已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对于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出庭作证的程序及技巧、对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保护及经济补偿等没有法律规定或规定的不具体。应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同时,司法鉴定人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出庭前的准备工作,促进鉴定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对于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出庭作证的程序及技巧、对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保护及经济补偿等没有法律规定或规定的不具体。应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同时,司法鉴定人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出庭前的准备工作,促进鉴定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学界就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研究及相关规则的引进,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构想。然而,学者们的探讨始终囿于证人出庭的"义务性"及人权保护等方面,没有去追问是否在任何制度体系中证人均有出庭必要这一问题。中西证明标准的差异,对证人作证制度有着根本的影响,中国只有在重构证明标准的前提下,借鉴大陆法系的有益做法,才能真正为证人出庭提供强大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亲属拒证权的基础理论 亲属拒证权的基本概念公民的强制作证义务与拒绝作证的权利。公正是法治国家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为了维护当事人程序与实体的公正,大多数国家规定了公民有强制作证的义务,以尽快的还原事实真相、解决纠纷。但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些人情伦理、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迫使法律赋予证人拒绝作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税收起始于改革开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纳税人被片面的等同于纳税义务人,纳税人权利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空白状态,被严重忽视。以2001年4月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出台为标志,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表明纳税人不再仅仅是义务主体和被管理对象,更是权利主体和服务对象。桓对于为什么要保护纳税人权利这个问题,政府、税务部门并无很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刘元 《商》2014,(38):259-259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关于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及其例外的规定引起了有关我国是否应当引进英美法系传闻证据规则的探讨。主张应当构建传闻证据规则的理由主要在于保障人权、发现真相以及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需要。认为没有必要建立该规则的理由则主要在于该规则产生于英美法系对抗制的诉讼审判方式,盲目引进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的制度模式。不可否认的是传闻证据规则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值得我国刑事诉讼借鉴,当然前提是这种借鉴必须是谨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