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民事司法诉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执行领域出现的执行难、执行乱这两个老大难问题日益演变成我国当前社会矛盾集中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民事执行程序中引入检察监督也是当前众多学者和实务界比较赞同的一个措施,本文试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概念作一番解析,主要是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些探讨和界定。  相似文献   

2.
张驰 《商》2014,(48):190-190
检察建议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但之前却没有明确的法理基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第二百零八条增加了“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也是立法对司法实践的一种呼应。从规范到运作,检察建议的运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规范与完善,立法上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为了更好的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需要从检察建议程序上的强制力,以及完善检察建议的制作规范等方面进行法律规制,才能达到更好地适用效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滕欣 《商》2014,(32):239-239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监督民事诉讼活动经常运用的手段,更易被审判机关所接受。目前,我国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程序性规定不完善,与抗诉案件的界定不严明等问题,使其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本文结合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现状,分析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问题,进一步论述我国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商》2015,(7)
民事审判违法行为检察监督,也有很多学者称之为诉中监督,诉中监督是我国诉讼程序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法院审判监督的一个重要保证,本文从民事审判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范围,对象,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观点。  相似文献   

5.
石佳宁 《商》2014,(31):188-188
在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法律法规更多的被应用到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制度可以正其权,究其责,对于监督不力或造成监督错误的案件可以追究其责任,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但是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探寻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杏飞 《中国市场》2007,(40):52-53
鉴于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正与发展,法院调解的名称已名不符实,宜以诉讼调解取而代之;因应构建和谐社会之内在要求,有必要适度扩大调解机制的适用范围;为确保调解的公正与高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必须依法加强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7.
李彦斌  张健 《商》2013,(21):277-277,259
新民诉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赋予检察院对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权力。显然,此处所指的调解书应当仅包括在诉讼过程中,于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各方所达成的调解书。在构建具体的实施细则的时候,应当着重注意保护受损害的案外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其审级利益以及自由处分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事执行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象较为突出,但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时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权,导致目前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尚无来自外部的合法有效的监督。要切实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维护法权权威与司法公正,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王静 《现代商贸工业》2012,(21):163-164
就各国民事检察抗诉制度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事抗诉制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尝试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曲折发展,具有国家性、专门性等特征。但这一制度在内容规定上还存在过于概括,有的内容甚至缺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同时在理论上也有争议。在理论界主要是围绕民事抗诉制度是否违背诉讼法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争论,并形成了废除论、现时保留论等四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检法两家对抗诉范围的认识存在分歧,抗诉程序复杂,抗诉再审程序不完善,同级检察机关没有抗诉权以及检察抗诉权缺少措施保障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立法上原因,也有法院对检察监督权的非理性限制和检察机关对民事抗诉制度认识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民事抗诉制度在维护法律统一实施方面的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尽管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存在理论上争议,在实践中还有困难,但民事抗诉制度建立以来,在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司法进步,维护司法权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事抗诉制度并不违背诉讼法理,与法院审判独立等也并不冲突。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民事抗诉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笔者结合制约机制,对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民行检察执行监督作为民行检察的一项新职能确立下来,该项职能具有权利救济、外部监督、完善职能、程序正义四个维度。以这四个维度为观察视角,结合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难发现,现行执行监督制度存在救济成本未达到最小化,救济收益未实现最大化,救济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因而须要立法在监督范围、监督方法、监督效果等方面加以明确规定,这样才能够使执行监督程序体系化、实用化。  相似文献   

12.
诉讼调解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结案的一种方式,民事案件以调解结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因为,从理论上说,更加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是双方当事人意思的真实表示,但是,实践中却有大量地民事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这削弱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文对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预防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吴志伟 《中国市场》2012,(31):139-140
加强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选择,是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为充分发挥大调解的作用,必须要突破传统人民调解的瓶颈,对具备形式要件的民事调解协议可以进行司法确认,赋予民事调解协议法律确定力和强制执行力。构建民事调解司法确认这一独立的民事诉讼程序,将为多元化解决纠纷提供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指定监视居住检察监督是确保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正确运用的重要保障,是规避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风险的最有效方式.指定监视居住检察监督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应当从与国际社会法律文件接轨、赋予检察机关对指定监视居住决定审批权和指定监视居住决定的司法救济制度等三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我国的指定监视居住检察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5)
此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将从本质上遏制执行难、执行乱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牛牧荣 《商》2014,(25):178-178
公益诉讼是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公益诉讼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也明确增加对公益诉讼的规定,使其地位得到了确认,但是法条中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规定的还不够明确,本文旨在从检察机关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析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自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以来,民行检察始终以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为工作的根本宗旨,十多年来,检察机关通过办理各种抗诉案件,维护了司法公正,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然而,现行民行检察监督制度过于简单和原则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的保护也极为不利.因此,鉴于平等市场经济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大作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民行检察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如何运用民行诉讼监督职能更好地保护平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新宇  李海宁 《中国市场》2011,(35):153-154,160
法院是民事纠纷的裁判官,其最基本的职权无疑是对案件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裁判权,法官作为法院的实体组成部分,行使着法院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具体职能,从某种角度来说法官也成为了民事审判的主要参与人,其在民事审判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发挥其在民事审判过程中的能动性,促进民事审判中公平与正义价值的实现,是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易继松 《消费导刊》2009,(15):155-156
尽管民事抗诉问题在我国历来争论激烈,但我国的现实国情与现行司法环境决定了民事抗诉不宜弱化或取消,而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民事抗诉程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仍然存在抗诉范围、期限及次数规定模糊,检察院抗诉程序不够规范,以及抗诉权的行使缺乏保障等问题,还应当从明确规定抗诉的对象与范围、明确规定抗诉的期限与次数、规范检察院抗诉程序以及完善抗诉保障措施等方面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关羽 《现代商业》2007,(27):286-287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制度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合同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持下,就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问题而达成的调解协议。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合同是具有一般民事合同性质的和解合同,对其效力的确认应当以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