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沿海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但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家政策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也有不相适应之处。应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端正制订和执行政策的指导思想,并从沿海地区实际出发,补充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以促进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探讨在城镇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空间城镇化的作用程度明显大于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作用较入境旅游大;经济城镇化对沿海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于空间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对于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提高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入境旅游业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通过空间城镇化的演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内旅游业主要通过经济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俞斌  沈毅俊 《商场现代化》2007,(11S):335-336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密集,经济发达,资源稀缺,沿海地区发展逐渐受到资源要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把循环经济模式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贯穿和渗透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的诸方面。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适宜人居住的循环型城市,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文章阐明了我国沿海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好处,最后提出了循环型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辽宁沿海地区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加,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以发展经济作为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此概念的强化与发展加速,而变得越来越明显。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区域的发展受到了各界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原和沿海地区利用良好的基础条件,抓住有利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大部分山区由于地处内陆,发展基础薄弱,信息传递迟缓,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平原和沿海地区始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人世以来,这种差距呈进一步拉大之势。现在,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综合模拟法,构建由旅游经济规模、旅游经济结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承载力四个层次26个指标组成的预警评价模型,从时空角度比较分析我国沿海地区2000-2011年旅游经济预警综合指数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预警综合指数处于中警区(2000-2008)和重警区(2009-2011),特别是旅游经济规模从2007年开始进入重警区,表明规模数量型发展方式阻碍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方面,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呈现正常发展态势,除上海以外,均处于中警区。沿海地区应根据自身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和预警状态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柳作朋 《商》2013,(17):302-302
近些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与其良好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由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并且对外开放程度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在逐年升高,所以解决好房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本次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曲洋 《商》2013,(18):278-278
近些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与其良好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由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并且对外开放程度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在逐年升高,所以解决好房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本次论文的意艾所在。  相似文献   

9.
俞斌  沈毅俊 《商场现代化》2007,(31):335-336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密集,经济发达,资源稀缺,沿海地区发展逐渐受到资源要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把循环经济模式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贯穿和渗透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的诸方面。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适宜人居住的循环型城市,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文章阐明了我国沿海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好处,最后提出了循环型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推动整个河北省经济发展及京津冀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河北沿海地区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及可能遇到的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SO、WO、ST、WT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推动整个河北省经济发展及京津冀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河北沿海地区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及可能遇到的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SO、WO、ST、WT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江苏沿海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水平关系着整个江苏省、东部沿海乃至东北亚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该地区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区位优势开始显现,产业基础明显改善,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产业规模扩张迅速,经济实力逐步提高;产业布局"双转移",资源优势日益显现;产业政策开始向沿海地区倾斜,"多管齐下"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当然,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资本、技术、产业集聚能力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必须高起点规划,创新开发模式;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形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突破沿海开发的投融资瓶颈,创新投融资模式与机制;加强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配合,不断提高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第三产业滞后:沿海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在各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结构变化的频率将不断加快,特别是制造业比重的增加,一旦达到“临界点”,结构变化就更急剧,尔后渐渐趋于平缓。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已达到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阶段。在这个变动的前夕,如何选择引导方向,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尤其是沿海地区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在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主要阐述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经济发展原则,以及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对非沿海地区的投资力度,本文利用非参数检验对2009年沿海地区投资和非沿海地区投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提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其发展不仅关系到系统自身城市秦唐沧三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其他系统乃至国家这个大的外部环境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介绍河北沿海地区在发展中具有的在区位、资源、工业基础、交通体系、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优势,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特区,开发城市和地区,要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以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基地和窗口作用。”这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加速我国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都有极其重大意义。发展外向型经济,就要尽快地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各地应从实际出发,以出口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为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效率和公平是协调区域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必要条件。从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周期看,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落差,地区之间的差异为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前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沿海地区的拉动,我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和沿海地区有梯度差异,这是小国不能比的。由于市场化的改革,权益的向下转移。地方收入最大化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的基本目标。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发展冲动。研究数据表明,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不靠当地政府的钱,而是靠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19.
《广告导报》2005,(4):87-88
改革开放,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本世纪前20年,在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面前,沿海地区经济的更新换代和经济的纵深发展形成区域性经济优势。区域合作比区域竞争更重要。各地都希望通过区域合作来拓展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使区域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农户分化的特征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宏 《财经论丛》2007,(5):7-12
沿海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沿海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导致了农户分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与内陆地区相比较,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农户分化具有五大特征,基于对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沿海地区农户分化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