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了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为就业结构提供了新的调整和拓展空间。通过建立模型对1988-2010年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确立的目标进行预测,得出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应坚持:第一产业重点提升水产渔业的发展水平;在依托海洋低耗能、低排放和高效益的第二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加强高等教育、海洋研发作为金融、法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就业结构调整方向预测数值应符合蓝色经济产业升级的需求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升级的视域全面分析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的测算,综合分析江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水平。实证研究表明,1999-2016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迁方向一致,但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变迁;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为最弱,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表现最为协调。目前,江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存在过剩的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存在不足。江苏省需根据市场的需求格局,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变迁。  相似文献   

3.
徐州作为重要的矿业基地,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整体经济水平逐渐受到影响而发展速度放缓。同时,就业人口必然会在产业间转移,转移期间的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并存的状态。因此,本文就徐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点,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创新型城市评价以及建设对策方面,国外研究从典型案例、构成要素、评价指标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对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回顾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后我国面临的产业转移的经济现实,运用国内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下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四川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由此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洪涛 《商场现代化》2014,(14):192-19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应加强城镇化管理,对城镇化形态和布局进行完善,对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实施,稳妥积极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城乡间的协调发展。这一重大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镇化进程建设的重视。如何促进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王楠  陈冠宇  姜悦 《商》2012,(7):104-104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致力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焦点,十二五时期正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金融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出发,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商》2015,(9)
本文运用协调系数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此,论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就业结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下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就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特殊资本,对它的投资能给它的载体带来收益,而要使人力资本最大化,又必须注重与其相适应的就业结构.本文从我国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二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田永新 《中国市场》2008,(40):82-83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特殊资本,对它的投资能给它的载体带来收益,而要使人力资本最大化,又必须注重与其相适应的就业结构。本文从我国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二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产业升级表现在加快新旧产业转换,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而各个部门的转变都需要有大量适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河南省产业升级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完成,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也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产业升级主要是产业环境升级,而产业环境升级主要是构成产业环境各因素的升级。本文围绕如何促进构成产业环境各因素升级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基于此,对我国产业升级从产业环境升级、新兴战略性产业确定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没有考虑经济环境,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缺乏互动,这在广州开发区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表现较为明显,其模式主要是资源运用的低效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产业发展与环境缺乏互动,因此发展的方向应考虑推动循环经济与产业升级互动,以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制造优先、产业立市”背景下,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质量保障研究。通过产业协调系数分析发现,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处于均衡状态,且呈现正向增长趋势;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证实,珠海第二产业协调性最好,第三、第一产业分列第二、第三位,但三产协调程度仅为一般协调,协调性质量不高。为了推进珠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高质量协调,达成制造业优先目标,本文从发挥好政府促进双结构协调的领导角色、强化以产业为导向的劳动资源协调机制、落实精准化人才培养与创业支撑策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产业-人才”交流协作四个角度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保障珠海产业、就业双结构高质量协调。  相似文献   

18.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程度还有待提升,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革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旨在指导电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由于我...  相似文献   

19.
在外需低迷、成本升高、贸易摩擦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从升级的途径来看,产业软实力的提升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和源泉。与世界其他著名的产陶区相比,我国陶瓷产业的软实力建设相对落后。因此,现阶段推动我国陶瓷产业优化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文化、创新机制、品牌国际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产业软实力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1-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交易和数字化载体三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技能三个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三个层面就业结构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推动就业结构向着制造化、高技术化和高技能化的方向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呈现出正U形特征,发展初期,数字经济相对减少了第二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就业.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最终将促使就业结构制造化、高技术化与高技能化.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在这过程中扮演着中介作用,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表现出增益效果,即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存量跨越某个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会出现跨越式提升.为持续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优化作用,应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建立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与市场机制,进而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劳动力要素市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行政审批、税收政策与融资渠道等方面应适当放宽限制,加快各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二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万物互联优势,实施灵活有效的就业政策,同时提升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构建高效可行的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可靠人才队伍,促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