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彦军 《北方经济》2005,(11):61-62
消费需求不足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启动消费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政府需求、投资需求、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但是持久性的、具有较大乘数效应的拉动主要依赖于消费需求.因此,在现阶段正确认识我国消费需求形成的机理,找出产生消费需求不足的本质原因,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消费需求不足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启动消费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政府需求、投资需求、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但是持久性的、具有较大乘数效应的拉动主要依赖于消费需求。因此,在现阶段正确认识我国消费需求形成的机理,找出产生消费需求不足的本质原因,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琮 《亚太经济》1999,(5):62-63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出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扩大消费需求,保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一、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我省经济增长在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状况下,我省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GDP增长回落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物价持续走低,消费需求不旺。面对这些情况,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对拉动我省经济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占Q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提出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动率、边际效应及拉动弹性,指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差距过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对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带动内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而消费结构是消费的核心内容,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对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三大影响机制即消费需求、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的分析得出:消费结构的调整会通过三大影响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也会通过三大影响机制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即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静 《改革与战略》2012,28(4):116-119
近年来,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消费需求不足成为目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对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得出居民消费比投资更能拉动经济的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尤其是拓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得出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结构,只有合理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才能成为经济水平增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消费需求已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千里马',是国民经济实现'美好转变'的重要标志。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经济作用日益增强的关键时期,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探寻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向消费为主导模式转变,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韦茜 《中国经贸》2011,(18):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长期处于支柱地位,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近年来,全球性外贸供需结构变动引起经济个体对消费需求逐步依赖,及经济个体在选择更为优质的发展路径时对内部消费有效增长的倾向,都昭示着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消费增长的必要性。本文将着眼于宏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商贸流通业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商贸流通业在“保增促调”中至少有四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最终消费需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形势,  相似文献   

10.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天津旅游业发展导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影响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扩散,世界经济将持续低迷。天津作为外向度很高的城市,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国内面临的困难,现阶段迫切需要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旅游消费作为直接层次上的最终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社会资金、促进居民消费、带动民间投资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费需求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首位因素,“九五”后期,三门峡市消费需求增长乏力,通货紧缩迹象日趋明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三门峡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通过对三门峡市居民“九五”期间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预测“十五”时期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玲 《魅力中国》2010,(6):35-35
消费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行为。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同时对一国消费需求的研究也有利于营销者研究消费者行为。最终促进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农村消费有着广阔的空间,扩大农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持续减弱,为积极应对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潜力,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撬动农村消费市场,还必须给这根杠杆以更加有力的支点。  相似文献   

15.
谢琦 《特区经济》2011,(6):259-261
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背景下研究我国劳动者收入问题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果能够通过大幅增加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就可以使劳动者形成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预期,这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6.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消费能折射出一定时代社会的经济水平、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社会消费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拓市场、保增长,应努力让社会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周松 《天津经济》2011,(1):60-62
巴西近几年经济增长迅速,经济结构接近发达国家,国内消费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受金融危机影响小,经济政策成熟稳定,发展前景看好。巴西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农业资源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中国经济高度互补,是中国十分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经贸合作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在能源、矿产、农业、基础设施、生物燃料等领域与巴西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对甘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甘肃消费支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甘肃消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推动消费增长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金融危机、外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就成为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刺激消费需求,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可靠保证。目前,对于如何刺激消费需求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难题。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刺激消费问题,本刊特意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内需是推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8月18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天津考察期间强调了中央经济工作的新思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除了出口行业之外的领域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回落,CPI却居高不下;财政税收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差距不断拉大;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众所周知,消费需求在以扩大国内需求来拉动宏观经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消费需求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扩大消费需求需要通过增加国民收入为手段来保障。可是目前PPI高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强行提高工资可能会成为压断企业竞争力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如何增加国民收入?这将是我们新时期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