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信贷余额达945亿多元。今年上半年,汽车销售持续火爆,仅北京市每月新增车辆2万余辆,其中私人购车占90%。面对汽车消费信贷的诱人前景,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抢占这个市场。与此同时,车贷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一些地区汽车信贷的坏账率已超过15%。坏账率上升最显著的标志是8月1日,人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停售车贷履约险业务,此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在个别城市停售车贷履约险业务。财险“老大”的黯然离去,为汽车信贷市场日益膨胀的信用风险亮起了红灯,也使得银行的车贷风险陡增,并给整个汽车消费信…  相似文献   

2.
受保险公司退出履约保证保险市场、车价大幅下调因素的影响 ,一度红红火火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遭遇寒流。然而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行河北廊坊分行自 2 0 0 1年 5月开办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以来 ,累计投放 1 4 36 8笔、1 6 1亿元 ,提供车贷购买汽车1 4 0 98辆。至今保持着车贷按期归款率 1 0 0 %、无一笔形成“不良”的纪录。超前引导 ,抢占竞争制高点2 0 0 1年 ,随着廊坊车贷市场的酝酿成熟 ,农行廊坊分行抓住发展机遇 ,确定全面拓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工作思路 ,并提出“管理与发展并重 ,先规范后发展”的指导思想。他们选择了刚刚迁入新…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车贷发展呈快速增长之势,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间,全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4亿元、29亿元、186亿元、711亿元、1100亿元。几年来,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在经营理念、产品设计、市场拓展、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按照服务主体与客户的关系,我国当前的汽车信贷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汽车消费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罗延枫 《中国金融》2004,(19):33-35
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在快速增长的同时,风险也不断暴露,“假车贷”、“一车多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特别是2004年年初以来,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总体增速放缓,截至6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l833亿元,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0.2%,比2003年年末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6月汽车消费贷款比5月下降了38亿元,同比多下降133亿元(去年同期为增加95亿元)。  相似文献   

5.
农行汽车消费贷款(简称车贷,下同)发展到现在已有5个年头,历史虽不曾很长,但也经过了一番历程,随着车贷业务操作的不断完善和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车贷业已成了个人业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襄阳支行自2002年10月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以来,本着“在量上做大,在质上做精”的车贷工作思路,致力于车贷业务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工作,积极探索多种车贷业务模式,使该项业务保持了迅猛发展态势。为寻求保险公司停办履约保证保险之后做大做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之策,日前,我们对襄阳支行车贷业务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李昆蕾 《南方金融》2003,(11):52-53,57
全国各大保险公司陆续宣布收缩或全面暂停车贷履约保险,这对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湛江市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为例,阐述了车贷履约保险淡出后对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车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外汽车金融经营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金融是启动社会消费的重要钥匙之一,国外汽车金融的业务、融资机构、汽车金融信用制度体系及风险管理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与国外相比,我国车贷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我国汽车金融应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和预防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汽车保险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我国汽车金融业一派欣欣向荣,业界誉之“井喷”:汽车贷款由1998年的4亿元起步,1999-2003年增速分别达55.56%、77.72%、53.67%、62.26%和41.02%,平均增幅为58.05%,至2003年底,汽车信贷总量超过2,000亿元。然而,伴随着汽车贷款的高速增长,2003年下半年开始,汽车贷款坏账日见端倪,年底保险公司迅速退出“车贷履约险”,不仅放慢或停止了车贷投放,  相似文献   

10.
蔡翔 《现代金融》2005,(5):35-35
据有关媒体披露,受诈骗、挪用、恶意拖欠以及汽车经销商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消费贷款约30%违约还款.约10%难以收回.车贷已经成为危害银行资产安全的新风险源,人民银行各分行和各地银监局对此都非常关注.相继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风险提示措施。去年10月1日,由央行和银监会共同制定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法出台显示了在经历车贷市场一片混乱的局面后,管理层开始整顿车贷市场,强化了对汽车贷款的风险管理.这将有利于整个车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因其市场需求量大、产品附加值高、风险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车贷业务在发展的同时,其不良贷款也在悄然增多,若不引起重视,低风险信贷产品有可能演变成高风险产品。本通过对农行十堰市分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代金融》2013,(4):7-8
分期付款被很多商家看作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与传统的银行车贷相比,汽车分期付款更为便捷,但作为代价付出的是还款时间缩短、还款压力增大。此外,汽车金融公司也是成为填补车贷空缺的另一种分期付款方式。汽车金融公司与贷款公司和银行不同,对贷款者的审核是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的,贷款者交了首付款以外,就是月供和利息,没有其它费用,但各汽车金融公司情况各异。本人从市场情况、同业竞争情况和农行业务现状分析入手,提出解决突出问题,促进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财管引擎     
于跃 《新理财》2013,(8):54-55
7月1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公布一条信息: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1075.17万辆和1078.22万辆,同比增长12.83%和12.34%,增幅高于上年同期8.75和9.41个百分点。这无疑向汽车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讯号,即我国汽车行业正在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财务管理者们将面临新的考验:在外部经济处于"谷底"的低迷态势下,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行业平稳发展周期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行业整合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6%,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但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总体思路下,领导层并未急于推出类似之前的巨额经济刺激政  相似文献   

14.
据有关资料,2002年,我国进口汽车12.7万辆,同比增长76.93%万辆,同比增长50.82%。轿车进口增幅超过国产轿车产销增幅,但它并非进口增幅最大的车种,越野车和SUV才是。尽管越野车和SUV的进口量只有3.22万辆,占汽车进口总量的25.25%,但却比2001年增长了211.33%,翻了一番还多!2002年越野车和SUV的进口增速,也比2001年高出192.09个百分点,进口车与国产车的市场比例为1:3。  相似文献   

15.
据《汽车导报》报道,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汽车工业整体运行将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汽车行业的竞争重点将很可能转移到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具体来说,2004年,汽车工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汽车工业正进入产业发展机遇期和黄金期。在“十五”期间,中国的汽车产量增加了3倍,轿车增加了4倍。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消费增长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汽车金融公司对汽车工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市场的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在总结了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趋向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 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两大障碍。面对这一困境,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国政府、汽车厂商、消费者和环保组织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也普遍看好。作为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资深专家,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到2012年,国内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按届时汽车年产辆为1000万辆算,我国新能源汽车要达到年产100万辆的规模。"随  相似文献   

19.
田伟 《银行家》2004,(1):48-50
《汽车金融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将中国金融铁幕又掀开一角,却给中资商业银行的车贷业务留下一片阴翳。悲观者称车贷市场即将狼烟四起,乐观者也只能寄希望于那四五年的缓冲期,似乎谁都承认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将是未来车贷市场的主宰——至少就目前的表现而言,中资商业银行确实不堪一击。各种差距和金融体系的弊病需要解剖审视,中资商业银行亟待确立战略定位。明察取合进退之道,审时度势地参与市场竞争才是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具备专业办理汽车消费信贷的要求。为此,我国金融机构序列中应增加一类新的机构———汽车金融公司,专门办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这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定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为此,需要我们在发展汽车金融服务市场方面作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