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网络民意是一个新兴的热点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民意宣泄的主要渠道.在法治社会中,网络民意也具有特别的法治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它折射出社会民主参与的程度与状况,给了公民民主训练的机会,公民在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同时从而也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另一方面它跟踪热点事件、监督政府行为、关注司法正义,通过对具体法治事件施加影响,往往表现出民主参与对法治进程的巨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中存在的民意,作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重要的构成要件,在促进民主发展、扩大公民参与,促进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全面理解西方国家民意,需要我们深刻地把握关于西方民意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有民意作为一种"契约说"的观点;民意作为一种"传播说"的观点;民意作为一种"监督说"的观点;民意作为一种"公共舆论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意是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是现实民意在虚拟空间的延伸。网络民意的生成和流通依托于互联网与网络传播技术,网络媒介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属性决定了网络民意具有民意表达主体的匿名性与平等性、表达方式的便捷性与符号性等特征。网络民意表达具有优化传统民意表达的主体结构,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它有助于人们及时表达政治见解,释放情感情绪;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有效沟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对我国的民主机制和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只有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趋利避害。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马光荣 《乡镇经济》2013,(4):105-109
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表达利益、权利诉求的重要通道。我国现有的网络民意吸纳渠道主要包括政府门户网/政府一新闻门户网的网络民意吸纳模式、两会代表的网络问政、政府的网络信访模式、网络舆情监测模式和政务微博模式五种模式。但是在现实中,网络民意有着自身的缺陷,公权力也面临着各种困境,这些缺陷和困境致使网络民意的吸纳机制出现了不畅。作为政府,应该在方法层面,优化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在战略层面,要推行网络协商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6.
"后实利性"诉求反映的是后工业社会民众面对社会问题时的价值追求,它源自于西方,然而在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文章在试图界定公民"后实利性"诉求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与当代中国正在兴起的网络民意之间的契合,并得出结论:公民"后实利性"诉求已经显现于网络平台之上,即"网络民意"。进而,探讨其在现实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一个载体,并且在很多事件中成为了网民或普通百姓能及时自由表达意见的唯一载体。这种网络民意,逐渐得到了大多数的人的肯定,包括政府。本文旨在讨论这种网络民意,特别是在某些事件中,其背后的网络推手与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现在网络时代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希望通过表达和参与,让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督促问题和事件的公正解决。目前,我国公共决策机制与网络民意表达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应该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网民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方式,汇聚众多民意。在对公共问题的探讨中自然渗透着权利、自由、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准则,表达社会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形成广泛的政治参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公民社会,作为改革开放的副产品,对网络舆论监督未来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从公民社会的理论来考察网络舆论监督或是从网络舆论监督的角度考察公民社会,理性审视二者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钱超 《改革与开放》2012,(20):195+197
基层自治组织在民意表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前大量的信访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基层自治组织民意表达机制的缺陷密切相关。表现在居民方面缺少公民意识,缺乏利益驱动,所以民意表达的动机不强;表现在自治组织机构方面,一方面更多地倾向于听从政府指令而不是采纳民意,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缺乏鼓励民意表达的动力;表现在基层政府方面,现实与利益结构都导致要保持对自治组织的控制力,因此也没有足够的动机来推动民意表达。要畅通民意表达就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网络的虚拟环境一方面为网络民意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空间,从而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佘信力;另一方面,其自身缺陷也带来了诸如无法完全代表真实民意、信息失真和政府被动决策等问题。政府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民意完善政府决策应从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网络民意的引导和监督等几方面努力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大代表作为选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其能否反应真实的民意,是一系列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民众网络使用普及度日益提高,"网络问政"渐成大势,故应顺势推进人大"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进程:修改代表法,增加人大代表"网络问政"之义务;构建人大代表"网络问政"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人大代表活动制度与"网络问政"制度的衔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参与热情,确保沟通渠道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3.
民意的充分表达是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决策者“以人为本”决策观念的淡薄,导致政府决策中民意表达的严重缺失;关于民意表达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缺失,导致民意表达的组织化、法定化程度低;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必须树立科学决策观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中关于民意表达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而确保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张慧晶 《魅力中国》2010,(23):146-146
现代社会民主运作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公民的参与,参与是民主法治的基石。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制度。本文通过对听证制度的缘起及其我国的发展进行阐释,进而分析了听证制度的社会基础,提出了听证制度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旨在推进听证制度在公共决策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田旭 《魅力中国》2010,(29):90-90,21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公共平台。近年来,网络舆论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甚至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网络民意对我国政府行政方式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直接表现在政府的行为方式的发生转变上。在网络技术推进政治参与的今天,分析网络民意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对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提高政治参与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的网络民主异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网民参与心理非理性。参与主体、议题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导致网络民主在发展中出现异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探寻出路:培养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和成熟的民主意识、政府公开权威信息推动网络议题多样化、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同时推动网络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占美柏  朱江鹏 《特区经济》2013,(12):224-225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综合共享平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其影响力已无处不在。作为政府与普通公民交流的一种新形式,微博的出现使得政府与公民的互动相较以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为公民社会的构建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作为网络时代崭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尽管微博问政在拓宽公民政治参与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此过程中它开通了网络民意表达的新渠道,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藉此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构建公民社会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8.
尊重民意表达,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改进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需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民意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体制机制、特殊区情以及群众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民意表达状况仍与时代要求、民众期盼不相适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才能实现民意表达的制度化、法治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9.
民主和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公民参与也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制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现行政策制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民参与程度不够、参与群体不均衡等问题出现。文章以"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为例,通过对其分析,指出现行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完善建议:即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公民参与度、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以达到公民参与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同时,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给民主政治带来了诸多困境。加强电子政府建设、加快法律法规与网络伦理建设、培育公民意识是提升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