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悲剧话语的叙述中,合适地插入喜剧性话语,不但不会削弱悲剧的痛感,反而能引起更大的伤痛,这会使悲剧的审美效果更加明显,使人们领略到花样翻新的美。在此,就悲剧叙述中需不需要出现喜剧性话语,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喜剧性话语,喜剧性话语的介入条件和喜剧性话语的介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进行了阐述,以拓宽人们对悲剧的认识面,加深对悲剧多样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余音 《东北之窗》2011,(6):109-110
康乾诸帝亲手料理的一桌“满汉全席”,到了光绪晚期,已经杯盘狼藉,一塌糊涂。蒙尘的蒙尘。干巴的干巴,腐败的腐败,腥臊烂臭,苍蝇吃饱后,得意地煽动翅膀,在空中跳着优美的华尔兹。人们纷纷掩鼻远去,有些人甚至愤愤不平,卷袖子,捋胳膊,准备掀翻桌子,将残羹剩饭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可是,竟有一个人却安坐桌前,眯缝着眼睛大快朵颐,还时不时地嘿嘿自乐。大声叫好……这个人,就是“北直廉吏第一”李秉衡。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对其主题的探究历来精彩纷呈.该文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立足文本,剖析了南方话语权和几组象征具象,揭示出话语缺失是导致艾米丽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悲剧美感的角度审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和古希腊悲剧一样,这部作品揭示出美的实质来自于对立面的斗争.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悲剧审美的心理模式,即痛感→快感→美感.作为文学领域中最高的审美形式,悲剧的审美意境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差别消失,主体融入客体,让我们在嗟叹老人宿命的同时,又感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崇高感.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红楼梦中悲剧人物林黛玉的一生。由于独特的身世和教育,使林黛玉身上呈现出一种"与众各别"、不随世迁移的独立人格,她勇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桎梏,追求内心情感的自由和爱情。生存环境的险恶,使黛玉身心俱伤,流露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也表征着中国传统文人执着于个体内心自觉与自主人格精神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6.
余音 《东北之窗》2011,(Z4):109-110
康乾诸帝亲手料理的一桌满汉全席,到了光绪晚期,已经杯盘狼藉,一塌糊涂。蒙尘的蒙尘,干巴的干巴,腐败的腐败,腥臊烂臭,苍蝇吃饱后,得意地煽动翅膀,在空中跳着优美的华尔兹。人们纷纷掩鼻远去,有些人甚至愤愤不平,卷袖子,捋胳膊,准备掀翻桌子,将残羹剩饭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可是,竟有一个人却安坐桌前,眯缝着眼睛大快朵颐,还时不时地嘿嘿自乐,大声叫好……这个人,就是北直廉吏第一李秉衡。  相似文献   

7.
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会是古希腊的悲剧,剧中主人公的那种顽强的与命运抗争,与比自己强大的势力斗争,带给了人们难以述说的震撼感。可是如果说这就是悲剧,那它需要的就是强烈的震撼感和令人痛苦的结局,悲剧所要求的就是这些么?那么,我们再回头翻看一下中国的戏剧,如果这就是悲剧,那么中国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呢?  相似文献   

8.
以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悲剧的心理效果的阐述为理论基础,主要探讨《美国悲剧》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作用。首先讨论了在《美国悲剧》中使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必要性;然后从宏观角度概括分析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作用;最后从微观角度具体阐述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作用,主要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下的内心世界、不同人物的横向对比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由此,《美国悲剧》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下的怜悯、恐惧、心灵净化的悲剧心理效果得以完美展现,悲剧效果所释放出的劝诫、警示、教化意义得以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在泛娱乐化语境下,人们进入了大众狂欢的时代,大量综艺节目涌入我们的视野,在唯收视率、经济效益的驱逐下,综艺节目一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繁多复杂的综艺节目丛林中,作为综三代产物的《跨界喜剧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节目内容的创新、节目形式的革新等角度浅析这部电视综艺节目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此来剖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中面临的困窘,着力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为"相关"的信息.相关原则,说话者应提供与对方的认知语境相关的信息,让对方明白和理解自己的意图,实现成功的交际,对受话者来说,他是寻找与新信息相关的语境,对话语进行有效解释,以取得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晓冰 《理论观察》2014,(5):99-100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名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在世界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眼里都是鲜活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代表。安娜的人间悲剧在我们身边上演,每个善良的人都为安娜的归宿感同身受,痛苦不堪,在她跳下轨道的一刹那让读者的心为之一颤,让人产生撕心裂肺的疼,深入骨髓的痛。为什么善良、美丽的安娜没能最终得到自己的爱情?沐浴在爱河中的安娜为什么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我们看到的是悲剧,更是那难能可贵的爱情。  相似文献   

12.
张光华 《新西部(上)》2009,(8):130-130,127
刻意曲解是喜剧小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采用关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喜剧小品节目和互联网上相关的文本为素材,并根据语言特点对材料进行分类,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和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悲剧文学一直是西方文学的创作主流,因为它们源出于历史悠久的《旧约》《新约》、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通过悲剧作品,人类的良知和同情心被唤醒,然后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尊重生命、友谊、友爱和道德伦理。所以,在西方文学中,作家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都是由他的悲剧性描述和作品中的伦理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罗长斌 《重庆与世界》2013,(10):114-117
悲剧文学始终是西方的文学传统。毫无疑问,这个传统源于《圣经》、大规模灾难性的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人类也发现了人生中充满了悲剧性的因素。通过悲剧文学,人类的良心和同情心将会在人心中被唤醒,从而尊重友谊、尊重人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形态性是指中学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现实生活利弊得失。具体指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思理性,认识性;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是指语文教学独特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娱乐性。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张慧君 《理论观察》2014,(12):54-55
男性和女性作为社会的两个载体,共创了社会文明。他们从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发展到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成为女性的主宰和统治者。从此女性的光辉在男权的专制打压下逐渐被淹没,女性丧失主体地位,沦为男性的附庸。东方女性深受"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西方女性深受"绝对他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逵,《水浒传》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古往今来学者对其评价很高。本文旨在从李逵的真性情、李逵性格中的喜剧性以及李逵命运的悲剧性三个方面来阐述《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让我们看到施耐庵笔下多面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20.
民族服装展示的不仅仅是形体语言,而且通过形体语言,延伸了审美心理空间和审美心理感应,传达出形体所隐藏的情感语汇,将有限的形体物理空间转换成了无限的心理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