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就法律与社会理论的关系,描述了德国的独特发展历程。最初德国法教义学和诸社会理论之间存在高度的理论亲缘关系;但如今德国法教义学对诸社会理论却具有相当程度的免疫力。其原因在于三个理论灾难。本文探讨了半私人网络中的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法律问题,目的在于以此为例,发展出一种法学保持距离地应对诸社会理论的可选方案。如果法教义学在三个不同维度(即截取、回应、各自的规范性)上成功地处理自治和交织这两者间的棘手关系,那么此种可选方案便能创造法教义学上的增值。  相似文献   

2.
李剑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3):17-31
判例作为法律适用经验的原初形态,既是法律实践的直接经验来源,也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德国成熟的判例文本之形式构成和实质内容进行定位分析,能为我们厘清判例这种"混合物"的不同成分,进而明确这些"成分"在法律实践中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依据德国法的特点,这些成分可以以"法教义学"为标准划分为"法教义学成分"与"非法教义学成分"。一方面弄清判例中的"法教义学成分"是我们应该着力的重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非法教义学成分"。因为这些"非法教义学成分"有可能通过"教义学化"而被转化为法教义学因素。比如"法政策"因素,它在公法判例中的积极作用随处可见。所以对判例的成分分析需要根据不同的法律适用情景来具体讨论,从而规整出经验性的有效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3.
当代对于大陆法系产生深远影响的法律评注兴起于德国。典型的法律评注作品根据法典的结构和顺序展开法律的逐条评释,以解释说明现行法及其适用为目的。与此不同,法学教科书以阐述法学基本原理为宗旨,侧重学术讨论;立法释义书以说明立法目的为主,但缺少司法裁判规则的整理和归纳。一部理想的法律评注,应当汇集和整合制定法、法学理论和司法裁判,体系地反映现行法的状况。法律评注与法教义学具有同构共生的关系,是法教义学的重要载体。法律评注比法教义学更加依赖实证法,当代编撰中国民法典评注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编撰中国民法典评注应当融合法教义学与司法实务,注重体系思维与论题思维的互补。民法典评注的完成,将对我国民法教学事业和民法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法律评注在专业分析、知识创新、价值判断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暂时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吴泽勇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3):171-181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以现行法规范作为阐述的出发点,注重对司法实践的归纳和回应,尝试提炼关于中国民事诉讼的体系化理论,因为这些特点,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清晰的法教义学方法论意识的民事诉讼法学著作。但从该书中也能看到,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教义学研究将会长期遭遇现行法"规范化不足"、现有理论"体系化不足"以及司法实务"确定性不足"的挑战。对于未来法教义学研究者而言,要特别关注"法外因素的处理"立法论与司法论的协调"以及"社科法学方法的引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现有的智能司法系统普遍采用数据型信息作为基础设施,由于其数据本身存在来源性、模糊性与孤立性的三重困境,致使应用系统难以实现实体性的法律决策辅助。鉴于人机思维的对应性特征,该问题可在法律获取理论的指引下得到解决: 智能司法系统的决策思维系发现与适用法律规范的过程,而作为其智识驱动来源的核心基础设施,也应由不确定的法律数据嬗变为确定的法律规则知识。在本体论层面上,原子化的法律构成要件是基础设施的最小知识单元,其互相以数理逻辑符号连接成前束范式的规则表示,且可通过生活经验与司法判决加以解释,以此形成体系化的要件知识网络。而在运行论层面上,该基础设施有赖立法、司法、执法与法学研究主体进行协作建设,其需要构建相互沟通的法律解释共同体,并依据法教义学方法形成法律规则的融贯体系,从而推动智能司法发展迈向知识范式。  相似文献   

6.
黄海涛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3):187-192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是将法教义学引入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突出体现了法教义学的特点,以实定法规范为出发点,以司法实务为基础,高屋建瓴地运用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思路。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巨大空间,如请求权基础理论的诉讼法衔接、基于法律规范的法律要件分解与诉讼结构安排等。对于司法者而言,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各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两个效果统一"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贡塔·托依布纳系当代社会理论法学大师,他在“法律与社会”“超国家法律”以及“正义 论”三个领域,结合卢曼的系统论和德里达的后现代语言哲学,分析当代社会的私法秩序,建构了独特 的社会理论法学。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上,托依布纳强调反思型法的作用,把合同视为调整来自不同 领域冲突理性的工具。他认为当代法秩序会脱离民族国家的影响,形成全球私法。正义论不是纯粹 的法哲学问题,它涉及的是法律与社会的调和,并且寻找适合社会的法教义学具体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在律师或者法学教师的指导下,由法律专业学生办理实际案件,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能力的一种法律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代理真实案件法和角色模拟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热切的期待中,2017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互联网专条”。意外的是,该条文一出台就出现失灵: 大量案件拒绝具体规则的涵摄,纷纷向一般条款逃逸。“互联网专条”是法律组织技术的知识反映,规则失灵源于方法上的深刻危机。该条文经不起教义法学上的概念分析,缺乏术语、内涵模糊、外延边界不清。“互联网专条”是概念思维指导下的所谓类型化,难以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类型。形式主义是有限度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一种问题转向,寻求保障经验知识习得和累积的强大方法。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法治的中国,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要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应当从源头着手,而且法律原则的性质也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与西方资本主义法的根本区别,所以法律原则的研究应当作为社会主义法的重中之重.最早提出法律原则概念的是德国的法学理论,它的特点是比较笼统、模糊,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的法理学问题并没有得到我国法学家的应有重视,我们觉得,作为纯粹法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法律原则问题值得用更大的篇幅来做处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