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2002—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同时考虑了三种内生性,以动态性的视角研究了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非效率投资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前期和当期公司治理效率都与当期公司非效率投资负相关;(2)公司治理效率对公司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持续时间大约为4年;(3)前期公司非效率投资对当期公司治理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反馈效应;(4)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非效率投资间存在动态内生性;(5)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不仅有损于公司的当期价值,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的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2.
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2000~2002年A股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相关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分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绩效紧密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按规模分组中的小规模公司和按竞争因素分组中的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公司中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绩效的个别指标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激励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经理人的市场选择与评价机制,完善管理者的薪酬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2002-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同时考虑三种内生性,以动态性的视角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投资效率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不仅当期股权结构对当期公司非效率投资有影响,而且前期股权结构也对当期公司非效率投资有影响;(2)股权结构对公司非效率投资有长期影响;(3)前期公司非效率投资对当期股权结构有反馈效应;(4)股权结构与公司非效率投资间存在动态内生性。  相似文献   

4.
高管薪酬是公司绩效构成中一个占比很重的因素,对于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诸多因素对于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较为系统地评述了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已有研究成果,其中绝大多数文献将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类,也进一步阐述了两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收入与公司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管理层的薪酬收入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相关关系.解决当前年薪制的无效性应从选聘经理的组织制度入手,而不是从调整经理的收入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6.
高管薪酬制度是否有效,即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是否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该问题国外已进行了较多的实证研究,而在中国对该项的研究近年来才刚刚兴起。金融行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高管薪酬之间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本文选取2009年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相关数据,分别选择会计绩效指标ROE(净资产收益率)、EPS(每股收益)、高管持股比例以及公司规模等变量构建模型,利用OLS对金融行业的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内在联系,检验该行业高管薪酬的制定是否合理,从而有利于完善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理论及实证的国际观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管理者持股被认为是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但仍存在一些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虽然管理者持股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仍存在一些激烈的争论,使管理者持股问题成为经济理论界尤其是财务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以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问题最具有代表性。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建立一个基础性的分析框架,并对我国的相关实践提供经验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9.
基于行为财务学的视角,以2010年沪深两市发生了并购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绩效负相关,公司治理指数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公司治理因素中,除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总体上没有起到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变化与企业投资-现金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转变能有效地降低其投资对现金的敏感性,但这种影响仅在治理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显著。而在治理环境较好的企业中,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转变并不影响其投资对现金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较高的投资-现金敏感性主要是由其公司治理的低效率所导致的,这为过度投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也意味着转变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其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以2002-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GMM估计方法,通过“内部工具变量”解决了寻找有效的工具变量的困难,不仅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与代理成本间相互作用,还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间的交互效应对代理成本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性和管理层持股比例都与代理成本负相关,公司治理机制间存在替代效应.此外,公司治理机制与代理成本间存在动态内生性,即不仅前期公司治理机制对当期代理成本有影响,而且当期代理成本又对下一期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2—2009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市场化进程与公司代理成本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市场化进程都与公司代理成本负相关,机构投资者与市场化进程在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方面存在替代关系。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化进程都对公司代理成本有长期影响。公司代理成本在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绩效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市场化进程影响公司绩效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以2002年至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考虑三种内生性情况,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动态内生性,不仅当期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前期股权结构也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前期公司绩效对当期股权结构具有反馈效应。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降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来提高公司绩效,进而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4.
薪酬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发挥薪酬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提升企业业绩的激励作用更是建立科学、公平的国有企业薪酬机制的焦点问题。文章通过对2005年~2006年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到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所在区域、国家股比例和经营者任期是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水平的决定因素,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对薪酬激励效应实证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和持股比例的激励效应较强,高管团队的薪酬差距也有助于企业业绩提升。  相似文献   

15.
非效率投资约束了上市公司价值增值及可持续发展。在评析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之间关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将融资约束量化为融资约束指数。以融资约束指数、现金持有和非效率投资为切入点,经过标准化处理,设计模型来研究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非效率投资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论文假设验证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7年之前在沪深A股上市的483家制造业公司的2007-2011年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企业竞争优势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滞后一期投资与企业竞争优势相关,但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一次线性函数关系,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投资的二次函数;滞后一期投资与本期企业价值相关,它们之间是二次函数关系;滞后一期竞争优势与当期企业价值负相关,滞后一期竞争优势在滞后一期投资与本期企业价值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滞后一期投资所提升出来的企业竞争优势显著降低了本期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FDI流入量逐年增长,FDI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各地区环境规制效率为标准,通过分区域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对我国FDI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DI与我国各个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关系密切,但不同地区之间FDI的环境效应却不尽相同。文章认为,在加大环境规制措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产业结构转型,是实现FDI正面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融资约束是制约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从2003~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的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较国有上市公司得到更加明显的缓解;金融中介的发展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中的作用远比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趋于上升,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仍有待改善。关联效应方面,应注重增强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溢出能力;第四,制造业分部门中,内生效应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除纺织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拉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