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约签订是劳动保护的重要形式,但我国农民工劳动合约签订率却只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有暂时较大幅度的上扬,此后随时间推移却几近停滞。文章以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产业分割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不同劳动力市场特征和产业组织特征组合的四象限分析框架,探讨了不同象限中劳动合约的运行机制,并结合我国边缘产业和农民工现状,就劳动合约签订问题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在边缘产业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组合下,农民工劳动合约签订存在着"组织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三重困境,这是我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当前我国城镇隐性就业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隐性就业对我国就业体制转换、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下岗职工生活水平、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和对整个社会就业及国家宏观调控留下的许多潜在问题的负面影响 ,分析我国城镇隐性就业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一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不仅在于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还在于本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就业,这种隐性的就业机制是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性,从乘数效应、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和劳动力供需配对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联合对农民工就业有显著影响,农民工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行业分割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不考虑地区分割变量情况下在农民工就业与其他三类分割变量之间建立的模型更为优化可靠。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征及判定标准 Doeringer和Piore(1971)通过对美国低工资劳动力市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旨在提高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市场能力的人力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因为高、低工资者或在业者与失业者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别并不大,于是他们认为有理由把劳动力市场看成是分割的,且被分成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一、理论表述 本文提出一个假说:企业与市场构成一个完整契约--企业内成员之间达成一个隐性契约同时,与企业外市场上竞争者构架一个显性契约.企业内的隐性契约是一个不完全合约,而企业与市场上竞争者构架的显性契约是一个完全合约,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合约.由此可知,企业不是一个封闭合约,企业的治理应是开放的.在开放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团队成员通过产权配置和企业所有权转移,形成自我利益激励机制,使激励兼容,我们称之为诱致激励,企业外部,竞争者的价格与成本,构成一个企业相对业绩比较的参照者,提供了充足统计量(sufficient statistic),使"标尺竞争"(yardstick competion)成为可能,于是可以设计"强制合同",形成显性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尹华 《辽宁经济》2004,(11):76-76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国家,这种现象在各地区普遍存在。随着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这一现象又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各地政府普遍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大连市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构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主要应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容纳劳动力就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县域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拉动消费内需,间接刺激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9.
李全文 《特区经济》2008,(10):263-265
现存就业制度的特点已经暴露其与市场经济体制难以融合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统一性和流动性。在这一制度下,劳动市场呈现出二元制和多元体形态,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被多种就业壁垒所限制,并产生众多领域的就业不平等。政府部门仍然会继续通过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限制来缓解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这必然使得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动力需求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派生性,因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稳定。本文分析了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重点发展就业弹型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等,从而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创造的新的劳动力需求能够与供给相匹配,从而避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市场具有层次性和区域性,并由此形成了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各种性质不同的替代关系。研究劳动就业问题必须要具体分析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就业替代模式,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劳动就业政策,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中国城镇的劳动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对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再认识陆跃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前提是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构成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三大支柱之一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国内就业市场必须同国际就业市场无缝对接,国内劳动力资源必须同国际劳动力资源高度融合。在此情况下,国内就业状况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入世”对河南省就业形势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行政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一、当前河南省就业状况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将始终存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具体表现在:1.劳动力供大…  相似文献   

14.
就业乃民生之本.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的构筑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将持续存在,并探讨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理论前沿】国外自然资本研究综述…………………………(2)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3)劳动力市场隐性合约理论研究新进展…………(3)奥地利学派租金理论述评………………………(4)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基本逻辑与分析框架…(4)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6)行为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视角……(6)国有企业私有化动因研究评介…………………(7)宏观经济政策的跨期权衡分析———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述评……………………(11)【创业研究】创业家与中小企业研究奖评介及…  相似文献   

16.
孙宏 《开发研究》2007,(3):144-147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问题,本文运用劳动力市场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府的强行调控政策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尽可能地创造出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场秩序,让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需和结构性短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地区就业形势各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连续四个季度对全国79个地级以上,包括东部36个、中部27个、西部16个城市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追踪监测显示,当前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形势最严峻;西部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雇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劳动合约短期化行为严重,对此,理论界和政府极为关注,企业处于其发展的成长期、正式制度的缺失、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是短期化劳动合约存在的客观原因,这使得我们有必要考察企业的契约性质及劳动合约的特性。长期劳动合约通过降低合约方的流动性,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双重功效,使人力资本获得的剩余收益真正成为风险收益。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及其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期劳动合约的推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