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依据现有的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等理论,简要概括了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1979年~2015年的山东省金融与城乡收入等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对山东省历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从计量角度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不仅存在短期关系,也存在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还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实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新疆金融发展规模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金融发展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鲁钊阳 《商业研究》2012,(10):178-186
在剖析城乡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机理的基础上,本文设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1992-2010年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乡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差异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还受诸如城乡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政府经济政策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地提高,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中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收入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方面,相应的金融的发展均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发展的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增大,以下就对我国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我国2006~2009年1701个县(市)的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关系;非农产业比重高的县(市),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效率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个结论部分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以及扩展的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假说.为推动我国县域农村金融发展,应专门研究具体的农村金融改革政策,落实和完善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政策等,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的切入点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述评,然后诠释了甘肃省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发展概况。用1997~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关系,二者为正相关。因此,应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稳定农村金融资源,提升金融中介效率,把握信贷投放方向,维持物价基本稳定,将通货膨胀控制在适宜的水平,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浙江省198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其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与投资率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为此,浙江省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资本单向流动现状,引导金融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商》2015,(15)
收入差距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以此来反映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之间的真实关系,以期能对我国金融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的进一步有效开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根据时间序列建立VEC模型,将城乡收入差距指标(IG)、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效率指标(FE)作为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还会进一步扩大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说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压力还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蔡玲 《商》2014,(35):188-189
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都深切关注的一大课题。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金融发展,为了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这种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从我国金融发展角度来寻找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VAR模型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受到自身影响还受到金融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冲击。金融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较小。为此,提出通过不断协调城乡金融发展、加大农村金融支持、促进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以及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0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过度扩张而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失衡结构,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市体系协调发展,促进中、小城市充分发育,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被强化,结构失衡的城市化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注重中、小城市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则能够更为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万箭 《商》2014,(20):91-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金融发展有效提高了居民收入,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来说,情况也不容乐观。收入差距过大势必危害经济的正常运行,本文从金融发展角度出发,运用经济数据分析贵州省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VAR模型,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贵州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贵州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为正相关关系,贵州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基于2011-2018年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算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总体和分样本回归,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力度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向...  相似文献   

15.
夏悦 《商场现代化》2012,(12):89-90
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系。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得出通过增加农村人口相关收入的方式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将有害于经济的长期增长;而减少农村人口比例,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本文的这一主要结论也说明了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而不详细探究导致此不平等的原因,实际中的政策施行效果将有可能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6.
交易效率通过分工演进和市场扩展影响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收入差距.文章通过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地区1999~2007年的交易效率进行衡量,并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交易效率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效率越高的地区,其城乡收入差距越小,但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将二元金融结构、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等要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研究二元金融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动态过程。研究表明,二元金融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有别于传统的静态分析。本文通过动态分析,发现了市场化进程下的二元金融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新特征与规律,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8.
农村普惠金融作为乡村振兴下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积极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城乡供给不均衡的缺口,对缓解城乡发展差距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农村普惠金融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且这种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中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效应最强,其次为东部地区,最后为西部地区。区域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村普惠金融影响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基于此,应健全多元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规模、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9)
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金融非均衡效应模型,并以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水平的吉林省为例,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金融发展为角度,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发展规模的非均衡,金融转化效率非均衡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毛峙  胡晓琳 《中国市场》2010,(48):26-28
本文采用1978—2008年数据,运用协整方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外流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同时也是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扩大的原因,而且与农民收入正相关,与前人观点存在差异。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从而带动了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农村金融外流本身并不必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农村金融利用效率低下引起的农村金融资源过度外流才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