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出口贸易壁垒和进口贸易壁垒的实施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本文在归纳贸易壁垒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基础上,利用2000—2015年中国制造业2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口边际扩张和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传导机制实现的;进口贸易壁垒则阻碍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这种影响主要源于对研发投入和中间品进口规模的抑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贸易壁垒对不同技术特征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明确了出口贸易壁垒和进口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利与弊,对推进中国制造业提质升级或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沂  贺灿飞 《财贸经济》2018,(6):115-129
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是现阶段增加国家出口产品竞争力和增长动力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2000—2011年HS4分位数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与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标,从技术复杂度出发,研究不同类型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出口产品演化的微观机制与作用途径.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所带来的外部性改善了城市出口产品结构,显著提高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进入的概率,降低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退出的风险,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具体来说,多样化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技术复杂度产品进入的概率,同时也显著降低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退出的风险,而专业化增加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退出的风险.进一步地,不同类型集聚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出口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提升城市产业集聚水平,尤其是多样化集聚水平来助推我国出口升级,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对企业出口规模和出口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越高,企业出口规模越小,出口增速越快;产品技术复杂度对企业出口规模的负向影响存在行业和地区差异,主要是由行业的要素密集度类型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资本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一负向影响较小;从长期来看,出口较高技术复杂度的产品可以促进企业的出口增长,对于国际市场上长期持续存活的企业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复杂产品定义为由多种异质性中间投入品加工而成的产品,中间产品的异质性越强,最终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越高。基于该定义,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研发效率提升和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提升等三条路径,作用于中间产品异质性进而一国出口复杂度提升。文章同时采用跨国数据对金融发展作用于出口复杂度提升的三条路径分别进行了经验验证,实证结果肯定了我们的理论预期,且该结论对于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5.
出口复杂度的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出口复杂度反映了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而产业和产品复杂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出口产业或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出口复杂度对于分析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布局、出口结构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文献对出口复杂度,尤其是中国出口复杂度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从多维视角,总结了国外文献对出口复杂度的定义、测度、异常性与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前所未有的迫切性。本文旨在对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行为及其背后竞争力的变化进行研究,将异质性企业理论与产品空间理论相结合,构建企业层面的平均产品密度指标,从产品要素禀赋视角揭示企业进行产品转换的内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出口产品转换行为是否会促进企业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研究表明:企业出口产品的既有要素禀赋和在产品空间的位置决定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转换行为;企业出口产品在产品空间中的平均产品密度通过对产品转换行为的促进作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带动了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真的赶上发达国家了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HS(1992)六位数分类商品贸易数据,从"出口重叠指数"、出口商品"相对平均单位价值"、不同技术层面上的出口商品"相对平均单位价值"三个方面,以部分发达国家为比较对象,实证考察了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变动趋势。结果发现,与现有大多研究结论不同: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领域,差距较大,而目前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上,主要表现在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中国出口品的"专业化"既没有与发达国家"趋同",其技术复杂度也未赶上发达国家,中国出口增长不会导致发达国家所谓"工资收入不平等"和"贸易条件恶化";立足现实比较优势,顺应国际分工发展大势,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进一步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PSM-DID)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本文还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不同类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发现政府补贴主要通过增加研发创新和提升进口中间品质量的渠道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本文研究对于全面评估中国政府补贴的经济效果和提升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Feenstra&Romalis(2013)整理的各国出口数据,首先运用生存概率法分析各经济体SITC4位码产品的出口持续性,进而借助工具变量2SLS模型,首次就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与启示有:发达经济体产品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产品质量作用表现为"高质稳进"型正效应,而对于发展中经济而言,过长的出口持续时间则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低端锁定"和"低端下滑";出口过度依赖传统优势产品和"质量革新惰性"是近几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执行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经济体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空间型地理接近"不一定能够促进一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制度型地理接近"则有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创新水平、经济集聚水平、银行业竞争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等路径实现。进一步研究显示: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越大,而失信环境则会阻碍数字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正向影响;对于大城市或东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全面深入了解数字经济的作用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对外贸易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1.
刘丽萍  赵立秋 《商业研究》2005,(11):177-179
随着国际贸易中竞争的加剧,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成为了许多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手段,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据着优势,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关系着许多农业生产者的生存利益,但技术壁垒却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阻碍,造成我国出口贸易受阻。如果要突破这种阻碍,必须深入了解技术壁垒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形式和原因,以达到突破技术壁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疫情蔓延给出口企业带来了显著冲击。本文采用2002—2003年中国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检验了“非典”疫情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典”疫情导致我国企业出口产品价值显著下降;改变疫情严重程度、替换出口价值变量或通过PSM-DID模型等方法重新估计之后,疫情仍与企业出口显著负相关;疫情主要通过冲击企业的出口数量影响企业出口,而对出口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小企业及我国传统具有出口优势的行业受影响较大,疫情叠加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对企业出口具有更大的联动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因此,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和基于广义最小二乘法的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它们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中长期影响,发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阻碍作用,然后结合中国园艺产品净贸易指数、显示性竞争指数及进口需求因素进一步分析计量结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绿色壁垒导向效应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环境保护,提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导向效应,并评析了中国的出口贸易绿色壁垒,认为中国出口贸易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沉重的代价,负面效应正在逐步释放。基于对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把握,提出了转变中国传统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studies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id for trade as regards trade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existing work does not test which are th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aid for trade has an impact on trade performance. We address this question using a two‐step empirical analysis. Relying on an export performance model, we first test whether institu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our two potential channels of transmission, a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export performance. Second, we test the impact of aid for trade sectoral flows on the previously detected determinants of export performance. We show, as part of the first step, that the infrastructure channel is a highly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export performance, whereas the institutional channel turns out to have a limited positive impa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we show, from the second step, that aid for infrastructure, once instrumented, has a strong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frastructure level. As a result, we find that a ten per cent increase in aid for infrastructure commitments per capit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ds to an average 2.34 per cent increase in the exports over GDP ratio. It is also equivalent to a 2.71 per cent reduction in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high potential impact of aid for trade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 performance throughout the infrastructure channel.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matching, a comprehensive networking concept, on the perceived export barriers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small exporting firms. We introduce matching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affecting the link of perceived internal/external export barriers to export performance. Using a sample of 106 UK-based export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we find that matching alleviat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erceived internal export barriers on export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export experience and export commitment reduce managers' perceiv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ort barriers. The study shows that matching, as a networking-tool at multiple levels, can help to overcome export barriers, thus providing a mechanism to offset challenges opened up through nationalistic policies.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各国政府和组织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发达国家相继对出口到当地的农产品作出的可追溯性要求,凸显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出口贸易效应。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追溯体系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添加"是否可追溯"这一变量,运用扩张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利用1992-2010年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数据,就中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实施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追溯性要求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积极的贸易促进效应,根据这一实证结论提出,应该从政府支持和消费者认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国,两国贸易关系相当密切。本文采用CMS模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市场的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输日农产品增长主要由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所引致;产品结构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输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综合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输日增长产生阻碍作用。为扩大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本文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虹  张柯 《价格月刊》2020,(4):37-4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学术界对二者之间的具体影响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知。利用2001年~2016年中国电子行业对美国出口额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理论推导与拓展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行业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传统关税壁垒,美国会比中国损失更多的出口利益,从而使得美国放弃关税壁垒而选择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呈现正"U"型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呈倒"U"型影响,这是因为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度会因中国技术创新数量与出口的增加而产生"壁垒强度突变";同时,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技术创新数量呈正"U"型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