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2007: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转是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中国农地流转不足、流转不规范、没有体现转让者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影响着农地改革的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主体因素、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政策保护力度等制约了农地流转的开展。通过对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制约因素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建议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农户主体行为、农地流转市场和中介市场的建构,以及城乡统筹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
农地流转:机制阐释与制度支撑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威漩 《商业研究》2011,(11):196-202
农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农地所有权属性及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在农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续期内,农地承包经营权以有偿的方式,依法、自愿地从一方农户转让给另一方农户的行为。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机制及制约农地流转的不同制度安排,提出实现农地顺畅流转就要构建包括农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业投入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农地交易市场制度在内的制度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提炼农户土地产权行为能力的操作性定义,揭示农户土地产权行为能力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所隐含的意义。研究表明:对五类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是经营权交易能力;存在负向影响的是所有权排他能力、用途处置能力和种养处置能力,但这三种能力对不同类型农户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用途处置能力仅对中间户和偏非农户的农地流转发生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所有权排他能力、种养处置能力仅对纯农户和偏农户的农地流转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由于纯农户、偏农户是相对稳定的耕种者,因而这种负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稳定农业生产的效应。可见,从促进农地流转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农户在农地流转中的交易谈判能力。此外,赋予农户更多的农地权利并不一定能促进农地流转。因此,寻求赋权体系、农民权益保护与农地流转的动态耦合平衡点是政策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刘文勇 《中国物价》2012,(4):21-23,30
农地流转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国的特殊制度下,农户间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主要形式,价格是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农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深入了解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农地流转。本文针对农地使用权价格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黎毅  罗剑朝 《财贸研究》2022,(11):27-38
基于2019年我国西部6省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域的1673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构建“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农户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农地确权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由于农户存在离农未离地的兼业化生产状态,其对农业收入促进作用高于非农业收入;第二,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在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异质性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传导作用,同时选择子样本和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变量的中介传导作用依然存在;第三,中介效应作用发挥方面,横向上农户兼业中介效应高于农地流转,纵向上总收入中介效应高于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因此,西部样本地区在继续完善农地确权政策收尾工作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在培育健康的农地流转市场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等方面进行配套措施改革以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异质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志强 《中国市场》2012,(46):83-89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农地制度安排将影响农地使用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垂直协调契约安排。中国农地流转形式分为个体农户主导型、村集体主导型和中介组织介入型三大类型,在农地流转主导者身份、农地规模集中程度、流转期限、流转规范程度、信息对称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结合区域特征,给出了上述三种农地流转形式所适用的区域以及相对应的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农地的大量荒废;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农户“去农化”意识增强,进一步导致了农地的撂荒、弃耕。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必须开拓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模式,促进流转的市场化。2014年3月在安徽省绩溪县推出了首款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电商化项目——“聚土地”,目前该项目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数量少,流转土地规模小。本研究通过对绩溪县农村地区农户家庭的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66份,然后运用SPSS17.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电商化流转参与意愿度低,风险感知程度大,主要受到“流转后收益因子”、“电商交易因子”和“流转后土地质量因子”因素的影响。文章最后针对影响农户参与土地电商化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从农村管理制度和农村就业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电商化流转,创新土地流转与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8.
高子慧 《商》2013,(8):28-29,25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中,强调并讨论了有关惠农强农富农的相关政策措施,当中涉及到农地流转的系列新政策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农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因此农地流转及农地流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对于"三农"问题的逐步深化发展、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本文将从农户农地投入行为的研究结果出发,探讨农地流转下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对于新一轮土改政策的指导意义,从农户、政府、市场三方寻找土改政策的最佳落脚点,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大庆农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形式趋于优化,流转规模逐渐扩大。但要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面临着农户发包意愿降低、承包关系不稳定性、规模经营档次不高、农地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经营制度改革的障碍。其对策是:农地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符合大庆市情;农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注重保护合法权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探索融资新途径和农地经营制度改革过程中注重配套改革同步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保障其福利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基调.基于安徽省小岗村调研数据,以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理论为指导,构建农户农地流转福利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法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小岗村农地流转后农户总体福利水平较流转前基准状态有所下降,其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评价值降幅较大;不同收入构成及不同种植结构衣户在经济状况、就业前景、社会保障等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提出了提高原有流转费标准、开展就业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金莹 《商场现代化》2012,(20):337-339
本文基于南京市江宁区、六合区和溧水县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Logit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及其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契约选择的因素不尽相同:农户规模、非农业打工收入、农业打工收入、是否拥有承包经营权证书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被抚养人数和流转面积对契约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政策建议指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明确土地产权和完善流转机制能够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2.
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愈是具有从事非农要素禀赋的农户,转出农地的可能性愈大,转出的面积愈大。农地交易费用虽然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可能性和流转面积有负向影响,但是它并没有构成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武凤平  刘飞驰 《中国市场》2013,(41):198-200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强制土地流转、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民争地、流转后的农地"非粮化"甚至"非农化"及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这势必对三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发,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工商资本准入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光辉  胡浩 《财贸研究》2021,32(3):41-51
基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构建"工商资本下乡—农地流转/机械替代—农户粮食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CLDS2016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促使农户农地转出,不利于农户维持粮食生产,而工商资本下乡提供生产性服务则促进了农户农地转入以及增加机械要素投入,有利于农户扩大粮食生产;村庄地形条件和经济区位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因此,建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农地流转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同时应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供给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农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影响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流转的土地亩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农地流转的价格、农地流转的年限等,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而其他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不显著的可能解释,为优化选择农地流转模式和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方华  孔立  廖洪乐 《中国市场》2013,(39):84-89
目前,我国农地流转签订书面合同的比例比较低,大部分农地流转行为都是基于口头协议,这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农地流转合同化、规范化相悖,其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本文从农户属性和农地属性两个维度对农地流转中合约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构建Logit模型检验了影响农地流转合约形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随着农地流转范围由组内、村内、乡内、县内和县外方向扩大,以及流转双方的亲疏关系越远,农户选择书面合同的可能性越大。在当前的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需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重点关注那些流转范围广、流转双方关系较为疏远的农地流转,加强对这些流转行为的合同化监管,以保障流转双方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7.
李燕娥  雷超 《商》2016,(5):80-81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居民主要以侗族,苗族为主,当地的农地习俗特点表现突出。黔东南对农地制度与农地习俗的态度明确,即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以农地制度为前提,可以在不违背农地制度的情况下使用农地习俗,并且尽量避免使用农地习俗。本文采取的是对农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形式,运用调研所得的数据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农地流转制度中的农地习俗问题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浙江、安徽两省四县479农户的调查样本数据,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地经营与农地流转的现状,总结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别,不同地区的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农地规模经营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无论农地资源的最优配置,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最终实现,在既有制度安排下,农地流转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和农地规模效益实现的重要途径。虽然河南省已采取了一些促进农地流转的手段和措施,但从规范和系统的角度看还面临着诸如农地用途"异化"、农地交易"失范"等问题,同时在此问题上还缺乏必要的制度配套与协同推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从对"地"的规范管理和对"人"的保障政策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但是对农地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经营者的收益也产生分化,收益较低的经营者难以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对怀远县不同农地经营者的农地种植方式、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等与经营者收益的关系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分析收益差异的影响因素,探索出提高收益的最佳经营模式,对怀远县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