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满足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移动支付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机遇。我国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庞大并快速增长,基本实现了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移动支付的发展使金融业务移动互联网化,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同时也存在着安全、消费习惯、政策和商业模式方面的问题。为此,应支持移动支付应用创新,带动移动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优化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鼓励移动支付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应用;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确保移动金融服务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
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探讨移动支付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文首先对移动支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归纳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移动支付运营模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和经验总结,提出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移动支付交易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建立了基于加权因素评分的选择模型;在模型建立的思路下,分析了中国当前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最后给出了对中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2013年,移动商务市场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MBB业务的深入为手机在线支付建立了用户基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手机端支付的增长;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商务应用快速推动下,移动支付相关产业链各方积极布局而产生的联合推动效应.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如今,下馆子吃饭或在街头买一串糖葫芦,皆能用手机扫二维码支付,甚至"刷脸"埋单;海外"买买买"也可以用手机支付。2017年,移动支付进入集中爆发期,仅在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就达29.5万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市场,并将引领世界。"国外咨询公司这样推测。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电子支付快速发展,现金支付在交易中的比重将不断降低,经济学家构想的"轻现金社会"正悄然而至。  相似文献   

5.
移动支付方案的障碍 作为一个新品类,移动支付产品有一个难题。即使将金融服务与使消费者能够即时发送资金的软件和技术完美结合,营销人员和消费者同样对移动支付发展心存疑虑。尽管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并非成本高昂,但还面临着多重障碍,这些障碍因市场成熟度而异: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交易规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加上移动支付浪潮的推动,手机银行将借助移动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构建手机银行移动端金融生态。农村电子支付业务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蓝海。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对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状是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据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是2009年0.7亿用户数的3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4.73%。用户数增长的同时,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而2009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仅有255.59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4728.05亿美元,这将意味着平均每个用户1年的移动支付交  相似文献   

8.
电子商务自出现以来发展势头强劲,网络购物的用户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电子支付工具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智能手机出现后,由于手机用户的广泛性,手机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手机支付方便快捷,但是作为一种网络支付方式,却受制于通信网络、标准化和安全性等问题。手机支付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与其它相关机构协作,建立移动支付产业链,为手机用户提供规范安全的支付环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移动互联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的构成要素及其业务模式,剖析了移动支付技术与场景生态创新,探讨了数字人民币促进移动支付融合发展、移动支付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赋能实体经济,进而助力企业智能转型的可行途径。同时,对移动支付在创新过程中引发的信息安全、金融安全、法律安全等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移动支付安全标准体系、全方位立体防控体系和明确监管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下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零售业发展情况,然后对"新零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阿里巴巴、京东的"新零售"产业布局,探讨了场景侧数字化移动支付建设思路,最后提出了线下连锁商户移动支付渠道战略转型对策。  相似文献   

11.
景忠 《现代商业》2012,(16):78-7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传统支付业务的一种补充,越来越得到相关业务部门和用户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J2EE移动支付业务平台的设计,初步给出平台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关键技术。该平台能够应用在公共事业支付业务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接触到了移动终端,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这几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数量也呈现持续爆增长趋势,出现了支付宝、微信、Apple pay等移动支付手段。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支付领域融合的出现,移动支付的技术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为移动支付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将"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更好地融入到经济生活中,使移动支付能够随时随地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高经济市场的发展速度,促进销售支付效率的提高,推进完善经济生活创新,逐步使移动支付成为互联网经济生活下市场支付的主力军。本文将对何为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影响以及移动支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现金支付到无现金化的扫码支付是一种大变革,线下扫码支付业务是现阶段推动无现金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支付方式、使用场景被局限于手机。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世界领先,但是人群主要集中在80、90后,对于60、70后的老龄人口来说,实现无现金支付比较困难,同时基于手机这个载体会出现诸多不便。未来生物识别支付将会成为未来推动无现金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现状,并结合5G发展新时代提出"去手机"支付新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移动支付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法。移动支付因其自身方便快捷的优点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移动支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节省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时间,特别是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支付平台被人们大范围使用,现在出门即使不随身携带现金,也可实现一部手机"走中国"。高校学生是使用移动支付的庞大群体,移动支付方式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的消费行为带来了各种影响。本文从移动支付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移动支付时代下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并针对移动支付迅速发展情况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开始呈爆发式增长,各银行便开始重视线上移动支付的客户群。手机银行业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银行的营运成本。移动终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手机银行的安全问题、产权问题、用户消费习惯问题制约着手机银行的发展。为了促进手机银行健康发展应加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16.
白晶  魏霄  陈婧 《江苏商论》2013,(8):10-12,18
随着移动支付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农村成为移动支付产业链延伸的新兴市场。本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对农村移动支付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六个影响我国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要素,并基于农村移动支付现状寻找中国特色农村移动支付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翼支付"作为中国电信的重点发展业务,如何从"支付宝"、"微信支付"和"京东支付"等众多第三方支付软件中脱颖而出,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是"翼支付"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从中国电信"翼支付"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主流经营模式,提出翼支付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从营销手段、市场合作和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对"翼支付"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潇 《电子商务》2008,(3):30-30
<正>新市场热点产生,企业、移动获关注2007年是中国IM市场进入调整,二次蓄势的一年。市场发展重点发生偏移。个人IM市场饱和度不断提升,促使服务商开始更多关注移动IM和企业IM市场未来发展,相关产品和服务不断得到创新,IM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从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我国新发布的《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分析了消费者与商家、银行、支付平台、移动运营商、认证中心等相关当事人形成的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情形下各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其现已成为互联网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从市场规模、技术形态、对传统支付方式的影响等角度对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分析发现近场支付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之争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瓶颈,NFC和二维码支付的发展,将打破这个瓶颈,移动支付将开启大平台时代,进入真正爆发式增长阶段.然而,移动支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安全性低、法律规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