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葛承群 《财贸研究》1992,3(3):27-29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组织和分配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以及收入分配的经济。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资源特剐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资金(资产)的增殖、生产经营决策权的特点和市场力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因此,社会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8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后,在90年代初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对今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我们现在提出用市场经济概念代替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就必须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运用某种经济模式发展社会经济的一种手段,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主体不同,分配形式不同,根本目的和利益及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和程度等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5.
6.
7.
8.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开始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不断突破和深化发展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集中体现在各主体的交易方式由指令性计划安排向市场自主交易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信息的不完善、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等因素存在 ,破坏了市场诚信建设。克服此弊端 ,需加强与之对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11.
市场经济是否具有计划性,人们一般持否定态度,多将自发性及盲目性与之相连,甚至作为起支配作用的力量来看待,即使在论及市场经济的计划时,也认为这种计划是由外在于市场经济的某种力量赋予的.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不少误解.本文将从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说明计划性是内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而决非是外在力量强加的.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我国对经济周期波动采用市场机制自动调控、单一政府宏观调控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调控的方式。在计划与市场共同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波动进行经常性密切监测、适时实施改革措施,经济周期波动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15.
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依据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前十几年的经济改革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上认识模糊不清,行动上时有犹豫、动摇,那么,今后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把经济改革搞得更好、更快。但是,确定改革目标之后,还有一系列的有关如何实现目标的理论、政策  相似文献   

16.
17.
18.
《商》2015,(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经过无数矛盾斗争后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轨迹,我认为存在如下三个阶段:相互对立,相互适应,再到相互融合。实行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困难人们是有目共睹的,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优势互补、完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才能避免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老路,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二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三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相似文献   

20.
《商》2015,(5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及让世人震惊的骄人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不断突破陈旧观念实现理论创新,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为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