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银行卡处理系统安全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持卡人对安全措施及使用银行卡密码的意识逐步增强。银行卡的使用环境更加安全,银行卡欺诈案件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青海金融》2009,(9):10-10
为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落实四部委通知精神,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携手省内各家商业银行等银行卡产业各方,加紧贯彻落实《通知》精神,采取各项措施强化银行卡风险防范工作,共同打造健康有序的银行卡使用环境,在6月份成立了青海省银行卡风险防范小组,积极向当地人民银行、省公安厅提出防范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近日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青海省公安厅联合发文,  相似文献   

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对刷卡消费这种支付手段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银行卡在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截止2013年,我国银行卡渗透率达到了48%。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创除大宗批发、房地产等交易类型,用银行卡作为消费结算工具的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而一个国家的银行卡渗透率比例越高.则表明该国银行卡用卡环境越成熟。而随着银行卡的使用如此普及,银行卡的收费情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银行卡是目前个人使用频率最高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之一,发展银行卡产业对于拉动消费、扩大税收、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服务、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省海西州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银行卡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受理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海西州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制约欠发达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黑龙江省银行卡产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银行卡发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人均持卡达到1.46张。银行卡使用更加普及,用卡消费支付快速增长。受理环境明显改善,填补了居民用电刷卡缴费、刷卡缴手机费、互联网支付等多个空白领域,银行卡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与机遇并存,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6.
一、金卡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银行卡应用推动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金卡工程首先以电子货币应用起步,促进了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10月,我国银行卡发行总量达13.6亿张,银联卡已在26个国家和地区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7.
黄宪  张明  刘艳 《新疆金融》2009,(6):56-58
在吐鲁番地区日渐兴旺的旅游业中,银行卡这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吐鲁番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影响着银行卡在一些旅游景区的使用。对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摸底调查。  相似文献   

8.
杨爱云 《新疆金融》2010,(10):80-84
<正>引言随着我国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不断深入,银行卡发卡量大幅增加,受理环境明显改善,由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银行卡产业链初步形成。但是,鉴于目前广泛使用的磁条银行卡存在的弊端及制约因素,为了从根本上防范伪卡欺诈风险,实现银行卡多功能应用,顺应  相似文献   

9.
《新疆金融》2011,(7):135-138
<正>伴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银行卡已成为我国居民普遍使用的支付工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3.6亿张,同比增长了16.9%,银行卡消费额增长率持续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银行卡渗透率继续快速增加,达到35.1%,在银行卡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新疆塔城地区银行卡发展现状为例,试图对目前金融消费者在银行卡消费中面临的风险环境及对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银行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其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可查询交易记录等特点,以及集消费、信贷、支付结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越性,既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有助于减少现钞交易,有效抑制非法交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欢迎。为便利银行卡“走进来”和“走出去”,多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始终强调政策为先,在为银行卡跨境使用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的同时,加强了对银行卡境外使用的监管,使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健康而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我国信用卡消费金融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采用银行大样本数据做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宏观消费水平提高,特别是境外消费增加;二是收入来源主要是循环客户;三是逾期情况可控;四是宏观风险引起高度关注。文章最后给出了控制信用卡消费金融宏观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脱媒机理下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海南金融》2008,24(5):56-58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巨变,脱媒趋势日益显现。本文分析了金融脱媒机理,认为金融脱媒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挑战,并不意味着银行机构的消亡,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中介功能来应对脱媒。本文结合我国银行脱媒的现状与特征,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可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拓展中间业务、开拓网络银行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等方面进行业务转型来应对脱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帕累托改进的视角,对胶南市推出的"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模式进行了透析,认为其在设计上将银行贷款、科技支持和政府贴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政府、银行、科技"三位一体支农模式的统一,实现了"合作博弈"过程中政府、银行、农户三方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4.
信贷风险直接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供给。本文以与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作为分析视角,在探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郭品  沈悦 《金融研究》2019,470(8):58-76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环形城市模型,推演了“互联网金融→存款结构/付息成本→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6年我国8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发展经由恶化存款结构和抬高付息成本两种渠道显著加重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中,恶化存款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为50%左右,抬高付息成本效应的相对贡献为35%左右;(2)相较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3)相对于国有、大规模、低流动性和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非国有、小规模、高流动性和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更快,平均付息成本上涨更多。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是将电子支付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也是金融供需存在缺口以及渠道创新下的必然产物,它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创新。央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关注和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并针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加强监管,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暂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及主要经验,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强化监管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倒逼着银行业必须提高效率,而服务能力、信贷环境是银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广义相加模型,对特定信贷环境中银行效率与服务能力的关系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信贷供给和服务配送能力对银行效率的提升具有正面影响,但信贷供给能力对银行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上限边界约束,而服务配送能力对银行效率的提升作用则受到下限边界约束;银行效率对信贷环境变化的动态响应呈“S”型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财政部大力推行的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工作预示着无现金结算方式即将到来。针对当前现金结算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采用POS刷卡结算代替现金结算的新型财务报销模式。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建设两方面对高校实现银行POS卡和网上结算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指出高校实现无现金结算的优势所在,详细阐述了POS卡和网上银行结算这两种结算模式的操作流程以及实施无现金结算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银行卡及银行存折是主要的储蓄存取款工具。针对某些银行储蓄机构以银行卡完全取代银行存折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对银行等储蓄机构及储户进行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目前银行卡不能完全取代银行存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支付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城镇支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其支付服务环境相对落后,亟待改善。2011年7月开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全面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以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本文通过调查某偏远县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情况,指出了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助农取款服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