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龙翠 《魅力中国》2014,(5):316-316,318
准确历来是法律语言的灵魂和生命。也是立法者和司法者尽力最求的主要原则之一。但是,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其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本文就法律语言模糊性在法律领域内的运用,以及法律实践中如何扬长避短、克服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消极因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杨金三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180-180,F0003
关于拾得遗失物会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第五版)认为:"拾得遗失物会在拾得人与原物的所有人之间成立债权债务关系。"[1]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原物所有人所享有的向拾得人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在性质上应认定为物权请求权,即拾得遗失物本身会在拾得人与原物所有人之间成立物权关系。在拾得遗失物的情况下,因权利人或拾得人的其他法律行为会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  相似文献   

4.
左军 《理论观察》2007,(2):100-102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作为西方法学中源远流长的一种理论形式和流派,有它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其主张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保持方法论上的纯粹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在实践中可以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关注法律内部规则体系之间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对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对法律语言的精确分析,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使用法律语言时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法律才是终结惯例的利器 近年来,消费者与"短斤少两"的行规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息过,借助媒体曝光者有之,向消协投诉者有之,"对簿公堂"者也有之.但每次除了掀起一点小小的波澜之外,很少听到令人满意的"下回分解".而此次在消协、政府的督促下,在民众的千呼万唤中,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终于删去了"12点退房"的行规,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不过,仅仅依赖既无行政权又无执法权的消协倡导和行业自律,仅仅从纸上"删"去那些个霸气十足的字眼,消费者权益未必就得到了真正的保障.在大力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今天,"行规"不能违背"常理",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才是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解决不同利益之间矛盾纠葛的唯一依据和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6.
白絮  赵笛 《黑河学刊》2003,(2):78-79
晚报也是党报,晚报的休闲性、娱乐性也要讲党性。言论在晚报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它与新闻相辅相成,是一张报纸的窗口和眼睛。晚报言论一般属杂文,是介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一种体裁,它针砭时事、干预生活,语言风格或泼辣幽默,或深沉雍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可读性。因此,可以说一张晚报的言论栏目办得好坏,一定程度上与这张晚报的可读性成正比。言论在晚报中的地位不可淡化。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法律的载体,法律需以成熟语言作为表达形式。正因为此,德国著名的法学家伯恩·魏德士认为,"……法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表达并传播法的语言的优劣。"刑法,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其强制与惩罚力度最大的法律规范,客观上要求其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而该原则又内在的要求刑法条款必须具备严格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以确保条款含义的清晰性、确定性、严密性。在我国,制定刑法典,历来被视为"肇定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所有领导都明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然而"言教"也不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谓言教就是运用准确、真实、生动、真诚的语言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它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载体——汉译佛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接触的产物。佛教的融入不仅体现在义理方面,译经语言的"中国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本文从促使语言发生发展的"文化心理"入手,探究佛教词汇"中国化"的规律和动因,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欧洲历史上发生过三次"汉语教育热",这三次汉语对欧洲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是民族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纵观历史发现.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交往时,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上产生了接触.语言接触可以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碰撞的结果,语言接触就会有翻译、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等语言活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非同寻常意义上探讨语言,他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谈论语言。他不否认以往人们对语言纷繁复杂的看法,也不排斥人们关于语言门类繁多的研究成果。他的旨意是引导人们从作为表达的人之说返回到人成其人的生存论境域,指引人们更诗意地栖居于人类生存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若木 《上海国资》2005,(1):50-51
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讨论,由"郎顾之争"为总爆发,可是这一讨论却总是被引导到"到底该不该改"、"流失有多严重"、"选择流失还是选择贬值"等等问题上。事实上,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就是国企改制中的法律缺位问题。 关于改革,一直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应该说,不断地试错是人类进步的有效途径,因此"不争论"也是改革进行的保障。但是,"不争论"只能说是政治上的不争论、政策上的不争论。而在现代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法律是调整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与政策等相比,法律更具有刚性。不断试错的改革和刚性的法律之间必然要出现强烈的冲突。这  相似文献   

13.
韩清桦  徐丽华 《中国经贸》2011,(10):155-155
语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言运用同时也会限制语言运用。文化语境是语境中的一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一定的障碍。本文从语境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英汉习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争鸣的角度,对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的“法律从属于政策”和“政策就是法律”的观念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质的分析,提出:对于法律和政策之间的关系,不能从二者各自的本质原理的有机整体中割裂出去任意孤立地理解,否则,就会给破坏党的政策、破坏法制尊严的人留下口实。  相似文献   

15.
牟冬亭 《魅力中国》2010,(23):274-274
模糊性是语言所具有的一般属性。法律语言也不例外,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准确性互补,使得法律语言在实际规范中更贴近案件的需要,从而更好的提高法律本身的权威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特征、原因及其探讨,简述了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法律英语工作者提供了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语言艺术正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的:它是专业语言,它集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群众语言的通俗于一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中动结构是同时存在于英语和西日耳曼语等印欧语系语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句式结构,汉语中并不存在有中动结构句这一特殊句式。英汉中动结构论完全是汉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母语迁移"因素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将汉语的形式与规则套用在英语中,生硬比附英语误读的结果。对于英语中动结构的"非中"比附关联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会促使对于中动句的研究统一起来,避免研究上的偏误和受到干扰以及知识的错误传播,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语言深层机制的认识以及加深对英语研究的启迪。有利于培养习得者跨语言对比的能力和增强习得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所处文化背景不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又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推测对方,这往往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误差。我们应从文化入手,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语言差异,从而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上好《思修》课,大学生必须学好《思修》课。  相似文献   

20.
随画随说     
于剑波 《走向世界》2009,(16):92-92
我喜欢庆立的绘画,是缘于他的思想性.他的笔墨语言极富个性,笔短意长,大胆运用虚实对比,使画面空间感很强烈,这固然与他的潜心研究古人,大量写生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对"物色之动"的敏感,这是艺术家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