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9933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3%。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量小;难利用的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少。这就迫使我们在农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必须重视土地资源。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每公顷土地养活1.8人,发达国家每公顷土地养活4人,而我国每公顷土地至少要养活12人,是发达国家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的6.7倍。目前,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达到13亿,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还要减少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物质生产的首要条件,离开土地就无所谓农业;尤其是作为人们索取绝大多数动植物食品的耕资源,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与否,直接关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在为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赞叹之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人口多、耕地少、后备耕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目前处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建设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  相似文献   

3.
日前,国土资源部有关方面汇总的情况表明,我国土地资源面临10大问题。一、总面积世界第三,人均占有居第120位。全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分别为12.6亩、l.59亩。1.6亩和38亩,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呢。二、人均耕地少。现有耕地19.5亿亩(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1.59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3.75亩)的43%。三、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土地面积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占69%,分别为33%、26%、10%;盆地和平原只分别占19%和12%。四、东西部资源匹配失衡。东部地区占全…  相似文献   

4.
就我国农业而言,建国40多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赡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山西农业也有较大发展,1996年粮食首次突破百亿公斤大关,达到10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首次超过350公斤,接近全国水平,农民收入达到1500元。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在美国,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不到世界5%的人口,生产出约占世界农业产值13%的产品。农业科研投入1美元就有30~50美元的收益。东南亚各国农业  相似文献   

5.
《粮食经济研究》2005,(3):32-56
粮食是耕地资源依赖性产品。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稀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而作为人口大省的广东,不宜耕种的土地占了全省土地的80%,适宜耕种的农田仅占20%左右,广东也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对耕地农田的占用。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9亿人口在农村。中国人均耕地、水、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是我国最突出的基本国情。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在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60多个人,而在中国,一个农民只能养活3个人。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0.l%,而农业发达国家平均为0.5%。由于农业科技人员严重匾乏,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均不足40%,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不仅如此,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有…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李仕明宋道全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人口的22%的农业大国,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对世界事务的影响日益增加的大国。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  相似文献   

8.
剩余农业劳动力的产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任其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必然要危及到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我国农业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这一成就是用土地资源的过渡垦殖利用和生态破坏为代价换取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们常用“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来说明解放以来我国农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也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我国农业面临着的压力巨大。福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耕地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  相似文献   

10.
科技兴农:跨世纪的选择──实现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的科技措施及政策探讨张勤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农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伴随人口增长,土地资源减少,到2000年前后,农业承载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中国绝不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主要农产...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全国土地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农用土地面积约5亿公顷,占总面积的65%,其中草地面积4.5亿公顷(占农用地的85.2%),耕地4,400万公顷(占农用地的8.3%),林地3,466万公顷(占农用地的6.5%)。全国人口1,55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5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全国人均耕地3公顷,牧地30公顷,林地2.2公顷,是世界上人均农业土地最多的国家之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人类消费的大部分热量和蛋白质取自土地,其中75%以上的蛋白质和80%的热量来自于耕地提供的粮食。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耕地矛盾十分突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战后几十年,由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土壤流失、环境恶化和气候反常等原因引起的耕地减少和农业歉收,造成世界性粮食供应短缺,据研究表明,按人均年消费500公斤粮食的标准计算,当中国人口高峰16.6亿到来之时,至少需要20亿亩耕地,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耕地的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从20年农业大改革的实践和20年农业大发展的实践,回眸我国60年土地制度的变革,旨在以史为鉴,展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农民问题,是我国民主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 农民要求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维系国对民生的战略问题。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特别重要。 这份简要论纲,讨论60年土地制度的变革及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一、土改的全面成功与土改后的严重失误  相似文献   

14.
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规模经济利用侯军岐,权菊娥一、严峻的现实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解放以来,我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粮食生产水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不相适应的。1985年以来,我国随着...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虽然我国仅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我国的人地矛盾一直非常突出。由于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耕地已是当务之急。然而,大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耕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这将引...  相似文献   

16.
粮食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约终是赵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自从我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局部的粮多卖难与普遍的粮少不稳等现象已经出现了多次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四大自然资源——一耕地和水的严重短缺将是长期存在很难改变的。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而人均耕地则更少,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的水资源也只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占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但是,我国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  相似文献   

17.
充分正视中国的粮食问题孙明生,鲁丽莎一、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确严峻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中国人以占世界耕地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但由于人口的膨胀和耕地的减少,中国粮食的产需矛盾已开始显现出来。中国已经负...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以占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了全球1/4的粮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成绩斐然。"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促使农业增产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措施导致土地及水资源系统出现普遍退化,比如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由于对耕地过度索取,近10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土地的基本国情加拿大领土面积995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面积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近3000万,每平方公里约3人。地理条件优越,大多为平原。目前,已开垦(发)的耕地占总数的5%;草地、牧草地为3%,森林及林地占35%,其他土地占57%。目前加国...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田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国为什么能够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在我国同一块耕地为什么能够连续耕作数千年而仍然土地肥沃、生产力旺盛?相反,在西欧直到18世纪还只会用休闲耕作法养地。聪明的古代先民是如何与山争地和与水争田来养活众多的人口?如何通过物质循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如何运用因地制宜种养结合、水陆互动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